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這兩句民謠,說的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

劉伯溫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為明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的家鄉浙江青田,一直有劉伯溫廟香火不斷,受著百姓們的祭司。

劉伯溫死後兩百多年,一位清朝將軍進入青田縣城後,執意要拆去劉伯溫廟,不料剛剛動手,廟牆中卻露出兩樣東西,將軍看後慌忙離開,再不提要拆廟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廟牆中的兩樣東西嚇跑清軍大將

劉伯溫是封建士大夫的典範,朱元璋就評價他“世居栝蒼,懷先聖道”,他協助朱元璋開國立政,以孔儒思想為治國之道,從個人修養與治國方略等方面大力輔佐朱元璋為王為君,可以說是實現了古代儒家臣子的人生理想。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劉伯溫認為對百姓當以儒家仁政德治理念待之,在征戰中也主張保護民眾,這也使得他在民間廣受百姓的愛戴。

除了是軍政方面的濟世人才外,劉伯溫的文學造詣也很高,他廣泛涉及詩歌、散文、序、記、跋、賦等各種文體,後人編有《誠意伯文集》等,作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伯溫的樂府辭被後人評為“杜陵以後一人也”。

劉伯溫去世後,其後世子孫開始以家祭形式祭拜他,在他的家鄉浙江青田,鄉親們為他修建了誠意伯廟,祭拜劉伯溫的儀式逐漸走向常規化和正式化。

在宗族中,劉伯溫的傳奇人生經歷被其後世子孫宣揚,作為宗族精神世代相傳,支撐並鼓勵著後世子孫,在浙南一帶有著很深的影響力,而關於祭拜的他的劉伯溫廟,在兩百多年後的清朝,又引發了一樁奇事。

劉伯溫精擅易理,知“命數”懂“運勢”,在民間傳說中,他是多智而近妖,能夠未卜先知,預測未來的人物,劉伯溫廟的這樁奇事,就跟他未卜先知的傳言有關。

明末清初之交,天下陷於戰亂之中,最終來自東北的滿清一統天下,原本繁華富裕的江南地區也頻頻遭遇兵災,百姓苦不堪言。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滿清剛剛進入中原時,因為是異族統治,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頒發了剃頭令,要求所有男人們都剃去頭髮,留著滿人傳統的鞭子,為了確保人人剃頭留鞭,清軍還下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死命令。

剃頭令的頒佈,更是激發了江南地區百姓們的反抗意識,一時間江南眾多的仁人志士紛紛揭竿而起,和清軍英勇鬥爭。

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起義,清朝調遣了大軍進入江南,殺得江南血流成河,將原本安定繁榮的江南變成了人間地獄。

此時在劉伯溫的家鄉浙江青田,人們一直在劉伯溫的廟祠中供奉著這位明朝的開國功臣,在血腥的屠刀面前,人們更為懷念當年協助朱元璋驅除韃虜,建立明朝的劉伯溫,他的廟祠中,香火比以往更要繁盛。

這一日,奉命鎮壓青田百姓的清朝將軍進入了青田縣城,但他帶兵經過劉伯溫的廟祠時,不禁惱羞成怒。

劉伯溫的廟祠在城中的街道上,能很清楚的看到裡面旺盛的香火,跟青田城中圍觀清軍的百姓們那冷冷的眼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清朝將軍十分惱火,他越看劉伯溫的廟祠越不順眼,這位深受百姓愛戴的明朝開國功臣似乎也在裡面嘲笑著他,他下令手下計程車兵將劉伯溫的廟祠拆毀。

劉伯溫廟在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看到清軍要拆毀他,不由得引來青田百姓的騷動,但因為清軍兵強馬壯,大家都不敢上前阻止。

沒想到的,清軍剛剛動手拆毀了劉伯溫廟祠外面的廟牆,從牆中掉出了兩件東西,一樣是一把剃刀,一樣是一枚標記著順治年號的錢幣。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當時正是清朝順治年間,而這把剃刀似乎正預示著清朝推行的剃頭令,但這座劉伯溫廟修建在兩百多年前,這兩樣東西在廟牆中也帶了兩百多年,難道劉伯溫真的未卜先知,在那個時候就預測到自己的家鄉會遭遇這次劫難?

想到此處,這個清朝將軍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覺得冥冥之中似乎有雙智慧的眼睛一直盯著他,評判著他的罪孽,他趕緊打馬離去,從此再也不提拆毀劉伯溫廟的事情。

這則軼事,後來被記錄清代文人趙吉士記錄在他的《寄園寄所寄》卷十《懸榻篇》中:“青田有廟祠,在其邑之街衢。丙戌丁亥間,有大帥督兵過而惡之,下令拆毀。甫墮一牆,即於中得剃刀一張,順治錢一枚。帥見大駭,乃止不毀。”

而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

劉伯溫出生在1311年,當時正值元朝統治時期,劉伯溫家中是浙江青田的一個小官僚家庭,自小衣食無憂,能給他提供比較好的教育環境。

劉伯溫從小就天賦異稟,他讀書時過目不忘,不管什麼書都能倒背如流,因此幼年時就被人譽為神童,在家鄉的私塾中,劉伯溫博覽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尤其精通《春秋》,他在年紀不大時就已經能闡發自己對《春秋》的獨特見解了。

劉伯溫除了對儒家學說的研究十分精深以外,也廣泛涉獵兵法、天文、地理等,他博覽群書,才華出眾,學識淵博,青年時就聞名於浙江青田一帶,人們常常拿他來跟諸葛亮來比較。

劉伯溫家族是傳統耕讀的世家,劉伯溫學成之後,也跟父輩們一樣,參加了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家族也希望他能以此晉升統治階級,

聰慧的劉伯溫也不負所望,他在1333年高中進士。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但當時元朝的官吏選拔任用機制並不健全,劉伯溫考中之後,在家賦閒了三年,才走馬上任,到江西高安縣擔任一個小小的官職。

在高安縣,劉伯溫的職責是輔佐縣令處理政務,他把繁瑣龐雜的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很受縣令的重用,但因為劉伯溫執法嚴明,體面無私,卻得罪了當地豪強地主,他們集體排擠劉伯溫,劉伯溫在高安縣沒呆多久就只能辭官回鄉。

後來,劉伯溫在元朝先後擔任過江浙儒副提舉、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但此時元朝已經病入膏肓,腐朽不堪,劉伯溫的一身本事得不到施展,反而處處被排擠打壓,

他最終對元朝朝廷徹底失望,就此隱居鄉中。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在家鄉隱居時,劉伯溫一邊在私塾中教書為業,一邊和朋友們吟詩作賦,雖然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但劉伯溫胸懷大志,並不願一身才能就此埋沒在鄉村中,他時刻關注著天下大勢的變化。

元朝的統治已經走向末路,中華大地上狼煙四起,各路起義軍此起彼伏,其中脫穎而出的幾家起義軍,在攻城略地佔據了穩定的地盤後,開始建立自己的行政體制,展示出不同於流寇的雄心壯志,劉伯溫見此時機,知道自己終於英雄有用武之地了。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劉伯溫在仔細分析抉擇後,決定投效當時佔據了江蘇和浙江部分地盤的朱元璋。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朱元璋當時的力量還很弱小,但他將自己的地盤經營的井井有條,而且尊重賢能,劉伯溫因此看中他,在投效朱元璋後,劉伯溫就為朱元璋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

當時在南方,朱元璋的主要對手是張士誠和陳友諒,劉伯溫分析張士誠雖然佔據了富庶之地,但他胸無大志,只想做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而陳友諒佔據了長江中游,地勢險要,野心勃勃,而且擁有大量的戰艦,是朱元璋的主要威脅。

他建議朱元璋先集中兵力消滅陳友諒,奪取長江天險,然後就可以輕鬆擊敗張士誠,等到朱元璋統一南方,就可以北伐元朝,平定中原,大事可成了。

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跟陳友諒展開了決戰,等擊敗陳友諒後,朱元璋果然順利一統南方。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劉伯溫自此成為了朱元璋身邊深受信任的軍師,他不僅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兩位勁敵的關鍵戰役中運籌帷幄,協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且在政治軍事、社會文化各方面都盡心竭力,獻計獻策。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各種規章制度都沒有先例可依,在這一團亂麻的局面中,劉伯溫在奏立軍衛法、參訂律令、卜地拓建建康城、復興科舉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新生政權迅速步入發展正途。

也正因為劉伯溫為明朝建立所立下的功勳,他在明朝民間享有崇高的聲譽,百姓們都將他與三國時期鞠躬盡瘁、匡扶漢室的諸葛亮相比,“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都是從明朝流傳至今的民謠。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受淮西勳貴排擠,淡出權力中心

但在明朝建立以後,劉伯溫卻因為和淮西勳貴的衝突而逐漸淡出了權力中心。

明朝開國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因為朱元璋是從淮西起家的,當年跟隨他打天下的有很多淮西籍的文臣武將,這些淮西功臣在明朝建立後都被封官進爵,他們都是同鄉,很多人彼此之間還是姻親,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被稱為淮西幫的利益共同體。

淮西幫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朝廷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而出生浙江青田的劉伯溫跟他們因為地緣關係並不親密,淮西幫在爭奪權力時就開始處處針對他。

有一次,劉伯溫奉朱元璋之命留守京城時,中書省都事李彬徇私舞弊,縱容下屬,被秉公執法的劉伯溫治罪,李彬和淮西幫的首領李善長交好,李善長就多次請求劉伯溫對李彬從輕發落。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勞苦功高,在朝中擔任丞相,黨羽眾多,可謂是權傾朝野,但劉伯溫不為所動,他在派人請示朱元璋之後,還是把李彬依法懲處了。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因為此事,李善長對劉伯溫非常怨恨,總想找機會陷害他,經常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劉伯溫雖然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功勞很大,但因為李善長的阻擾,他最終只被封為誠意伯,俸祿是每年240石,在明朝功臣中的排位並不算靠前。

劉伯溫看到朝廷中淮西幫權力很大,自己處處遭到排擠和打壓,正好這時他的妻子又不幸病逝,就藉此機會辭官回家。

朱元璋答應了他的請求,劉伯溫走後,淮西幫失去了一個政敵,更加一家獨大,這也讓朱元璋暗暗警惕,他又把劉伯溫召了回來,追封他的父親和祖父,希望以此籠絡他。

但劉伯溫深知朝廷派系林立,淮西幫一家獨大,繼續在權力中心的漩渦中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就婉言謝絕了。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劉伯溫一生仗義執言,雖無心在朝中參與權力爭鬥,但當朱元璋有事徵求他的意見時,他依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有次朱元璋想要責罰李善長,劉伯溫反而勸他不要這樣做,朱元璋十分奇怪,就問他:“李善長三番兩次要加害你,你還要替他說話?我想把他撤掉,讓你擔任丞相,你意下如何?”

劉伯溫卻說,丞相是房屋裡的大梁,要用結實的大木料,自己是塊小木頭,難以勝任,他還進一步分析,自己疾惡如仇,又不擅長處理煩瑣的公務,是無法擔任丞相職務的。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溫毫不避諱地說胡惟庸是一頭劣馬,讓他駕車,他只會把馬車弄翻,不贊成他擔任丞相一職。

但後來,朱元璋無人可用,還是任命胡惟庸擔任了丞相,因為劉伯溫曾否決了朱元璋讓胡惟庸擔任丞相的想法,胡惟庸對他特別痛恨。

他指使手下彈劾劉伯溫,說劉伯溫打算在有王者之氣的地方修建墳墓,劉伯溫精通地理風水,擅於尋找風水寶地,這個誣告正好觸動了朱元璋的逆鱗,他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對王者之氣的說法心存忌憚,就派人前去監視劉伯溫。

劉伯溫知道後,十分擔心朱元璋真的認為他有不軌之心,就專程回到京城向朱元璋解釋,朱元璋就此把他留在身邊,以便隨時監視。

都說伴君如伴虎,從劉伯溫的經歷中也可見一斑,劉伯溫在朱元璋的監視下,一直呆到公元1375年,才因為病情沉重,在朱元璋派出的人員護送下,由兒子劉璉陪同,從京師返回家鄉。

回到家鄉後,劉伯溫不久後就病逝,但對於他的死,朱元璋不聞不問,沒有什麼悲痛的表示,這份君臣之情也早已蕩然無存。

雖然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君臣關係沒有善始善終,但劉伯溫為明朝建立的功勳不容抹煞,明朝後面的多個皇帝,都十分推崇他,公元1513年,明武宗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公元1531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將他配享太廟,這在古代官員中是最高的褒獎。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大將看後慌忙離開

參考文獻

《論劉伯溫文化的思想底蘊、民俗傳承與跨媒介傳播》,《民間文化論壇》,2022年5月

《寄園寄所寄》卷十《懸榻篇》,清代趙吉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