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之神——喀秋莎火箭炮

火箭炮之神— —喀秋莎火箭炮

蘇聯,這個軍工強大如斯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便蘇聯因故成為俄羅斯,他的軍事力量在全球依然令人望而退卻,要知道,俄羅斯可是仍以一點一萬枚的核彈頭數量居於全球第一位。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火箭炮之神——喀秋莎火箭炮

在二戰時期的蘇聯,蘇德戰爭時,有一種武器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令納粹德國聞風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全稱為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被納粹譽為“斯大林的管風琴”。名稱正來源於那首中俄兩國人民,皆能吟唱的歌曲,“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

對於火箭彈的研製,蘇聯可謂歷時已久,早在沙俄時代,俄國人就開始研製自己的航空武器,,不過由於技術原因,他們當時所研製的武器並沒有較好的機動性和殺傷力。而這個問題,則在1921年,蘇聯中央特別設計局的成立後,得到了解決。設計師研製出了400米的固體火箭和1300射程的火箭彈。直到1939年,伴隨著愈發爐火純青的火箭彈技術,得以搭載16枚M-1火箭彈的喀秋莎火箭炮應勢而生。

火箭炮之神——喀秋莎火箭炮

對於領土面積縱深極長的蘇聯來講,發展陸上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顯現陸強而海疲的特點,他們的炮兵編制數量,位於各國第一,從這點中也可見一斑。而喀秋莎火箭炮不僅火力壓制強,機動性也較高,對於蘇聯的陸上戰略計劃來講無疑是一股絕對力量。

彼時,由納粹德國將領古德里安為首的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上肆虐橫行,1939年閃擊波蘭,又先後使丹麥— —那個只撐了四個小時的國家,希臘,比利時淪陷。連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上力量的法國,也在1940年,不過撐了不過一月多後,一敗塗地。

火箭炮之神——喀秋莎火箭炮

一年後,蘇德戰爭爆發,納粹德國又一次用屢試不爽的閃擊戰進攻蘇聯時,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慘重打擊。德國的閃擊戰,靠的就是以坦克為主的裝甲部隊進行超強火力壓制,而這次他們的對手是配備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聯。坦克部隊面對火箭炮而言,不過宛若活靶子一般。在奧爾沙市的一場戰役中,蘇聯火箭炮鋪天蓋地的砸向德國軍隊,縱然他們有著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卻皆被蘇軍火箭彈以絕對的火力壓制一一粉碎,戰場變成火海,火箭彈所到之處,德軍皆一片屍山血海。喀秋莎火箭彈也因此被稱為“魔鬼火炮”。

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喀秋莎火箭炮在無數次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火力打擊作用,排山倒海的火箭彈傾瀉而下,令敵人聞風喪膽,片甲不留。

發展到今天,喀秋莎火箭彈已經得到了更大層次上的研究和改進,而對於我國來講,也已被改造成更為精準有力的戰略武器,捍衛邊疆,守衛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