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這段時間以來,有很多家長在後臺留言:

“我的孩子感覺很沒有安全感,我該怎麼去引導他,才能讓他更加有安全感?”

安全感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會發出溫煦的光芒,既溫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個安全感被破壞的孩子,在成年時期會深受其影響。

社交恐懼、缺乏自信心、敏感而多疑等等,這些行為都與童年時期安全感缺乏息息相關。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可以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深受安全感的影響,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

一個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開心、自由的健康成長。

父母如果想要養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就要注重這3個育兒細節。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安全感的形成有三個要素,

你知道嗎?

每個人都有安全感的需求,而這種安全感,最早來源於嬰兒時期的依戀關係。

這種依戀關係是否正常與滿足,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感、社會行為、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安全感形成有三個要素:

時間、人物、關係

安全感形成的第一要素是時間。

我們講生命重要的前三年,0-3歲是一個孩子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曾提出,0-3歲這個階段,是一個人身心必須要達到和諧的第一個時期;

因為往後整個生命的發展,都是由第一個發展階段的質量而定。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安全感形成的第二要素是人物。

孩子出生後,第一照料人是媽媽,母親自然也就成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戀物件。

現在有的家庭,媽媽們因為工作因素,或者為了保持身材,不願意帶孩子,就將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照看。

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甚至能破壞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撫養剛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媽媽的神聖職責,誰都替代不了。嬰幼兒時期母親被替代了,孩子長大以後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安全感的第三要素是關係。

這個關係,就是孩子出生後頭三年,與依戀物件之間的關係。

孩子在0-3歲這個階段,主要照看者是固定的,並且互動關係一直是和諧良好的,將直接決定孩子安全感建立的質量。

可能有的人會說,“有奶便是娘”,孩子出生後誰看著都一樣,果真如此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哈洛恆河猴”實驗:

研究人員,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離,然後同兩個人造“母親”關在一起。

一個是鐵絲媽媽,胸前掛著奶瓶;另一個是布料媽媽,沒有奶,但卻有柔軟的絨布。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實驗結果發現,只有當小猴子餓的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吸吮乳汁,其他時候都會跑去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在隨後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母親與嬰幼兒的依戀關係,不僅僅是哺乳這麼簡單;

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環節,比如身體接觸、撫摸、及時迴應孩子的互動等等。

不論因為什麼因素,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裡,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媽媽。

因為這段時間,孩子和母親彼此需要、相互依賴地一起生活;

讓雙方都順利渡過這個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經歷著巨大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共生期”。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0-3歲,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這段時期父母能否給予孩子建立安全感,決定了他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連結模式。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人類個體從產生、形成到發育成熟要經歷兩個胚胎期。

一個是從受孕到離開母體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是胎兒期,也稱為生理胚胎期;

另一個則是從出生到三歲(0-3歲)的心理胚胎期。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就像生理胚胎一樣,嬰幼兒的心理胚胎(精神胚胎)也需要適宜的環境。

因為,精神胚胎期是嬰幼兒逐漸從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形成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重要階段。

同時也是嬰幼兒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發展關鍵時期。

教育專家孫瑞雪說:

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

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安全感十足的人。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出生後三年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在這段時間,如果孩子能夠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

尤其是媽媽,如能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孩子就會感到舒適與滿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破壞安全感的事,不要再做了

安全感這東西,抽象又模糊,怎麼保護孩子的安全感?

下面這4件事,最容易破壞孩子安全感,父母千萬別再做了。

1、恐嚇、嚇唬孩子

面對孩子的任性、不聽話,很多家長都在情緒崩潰的邊緣徘徊,稍有不慎,就會脫口而出“

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不要你了

!”

這些帶有恐嚇性的語言,會讓孩子擔心自己會被拋棄而停止哭泣,表面上看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精神的虐待。

尤其是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

孩子出生後的2-3年

,如果他受到傷害、暴力或其他障礙的影響,其個性就會發生偏離。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2、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孩子小的時候,每天早上去上班都要上演一場“生死分離”。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這件事80%的父母都曾經做過。

事實上,偷偷溜走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方法。

這樣很容易讓孩子以為是你拋棄了他,有的孩子更會因此而整日惶惶不安,更加沒有安全感。

面對和孩子分離,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實際情況,比如:

“媽媽要去上班了,等到天黑的時候,媽媽就回家陪你。”

“媽媽有事情要出去一下,先讓奶奶陪你一會,媽媽待會就回來。”

雖然你說了這些話後,孩子依舊還會哭,但至少讓孩子心裡有了一個預期,媽媽的離開是暫時的,待會就回來了。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3、對孩子大吼大叫

當你在吼叫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總是怔怔的、可憐的低著頭,不哭也不說話。

那麼,孩子在被恐嚇的當下,他在想什麼呢?

孩子被吼叫的時候,因為特別害怕父母生氣,所以會盡量把自己隱藏了起來。

他忽視自己的感受,長大之後也不會和別人正常接觸。

被吼叫長大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他的過度警覺,會覺得別人是在暗示什麼,讓他浮想聯翩。

“是我哪裡做錯了?”、“我為什麼總是做不好?”等等,孩子會從心底裡貶低自己,形成自卑的基礎。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4、經常變換撫養人

現在的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一方面要忙於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顧孩子,實在是忙不過來。

很多家庭採取的策略是,1歲之前媽媽全職在家帶孩子,1-2歲的時候,把孩子交給奶奶或姥姥帶。

甚至有的家庭,因各種原因,直接把孩子放在老家,孩子一個月見不到媽媽一次面。

孩子見不到媽媽,自然哭的撕心裂肺,老人也只要不停地安慰媽媽:“

沒事的,孩子哭幾天就好了。

幼兒教育專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孩子若在3歲前,和媽媽分離超過兩週,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不管你掙了多少錢,事業發展有多順利,如果在孩子最該需要陪伴的前三年錯過了;

等於是拿孩子未來的幸福感換取的,將來孩子出現叛逆的性格,你肯定會後悔。

父母需謹記:從小就建立起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才是真正贏在了起跑線上。

你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每日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成長交流平臺,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