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馬蹄形器

高14.8釐米

此箍形玉器以青色玉料製成,呈橢圓中空的筒狀。頂部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略小,口部平直。器壁較薄,口部邊緣尤顯鋒利。

箍形玉器過去多為傳世品,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稱為“玉護臂”或“馬蹄形器”等。考古發現證明此類玉器只在紅山文化的中心大墓或高等級墓葬中存在。它們多位於男性墓主的頭部下方,有的器物口部還有兩個小孔可以繫繩或插發笄,由此確認是人們用來固定髮式的髮箍。箍形玉器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使用時可將頭髮束在一起套在筒狀的箍內並挽成髮髻,再戴在頭上作為玉冠飾物。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紛紛顯露出一批以代表王權、神權等特殊用途為特徵的玉質禮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更以數量驚人的玉器被稱為“遠古玉器中心”。遺址的大型積石冢內,通常以一座大墓為中心,周圍附葬小墓。大墓隨葬眾多精美的玉器,上部封土積石成壇。墓地附近還有專門用於祭祀的女神廟建築等,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與森嚴等級特權的禮儀場所。精美的玉石禮器誕生在這個階段,其擁有者必然是這個群體中享有崇高社會地位的權貴階層,而造型精美的箍形玉器等飾物正是證明他們身份地位的最明顯標誌。近年在紅山文化墓葬主人的頭骨旁發現有這類器物,雖往往還伴隨其它玉器,但仍可確認它是用於固定髮式的髮箍。這種髮箍的使用者,當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豬龍

高7.2釐米,寬5.2釐米

遼寧朝陽牛河梁出土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標誌玉器之一。龍身圓形,額頭隆起,吻部前凸。除頭頂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皺紋由比較簡潔的線刻劃外,光素無紋飾。首尾之間有橫向窄缺口,或連或斷,或為一道不明顯的劃紋。頸背部對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掛。在紅山文化大墓中,卷龍多位於墓主的身軀上面,可能穿繩佩於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卷龍·紅山文化

高4.4釐米,寬3.8釐米

1985年吉林農安左家山出土

卷龍是紅山文化標誌玉器之一。在紅山文化大墓中,卷龍多位於墓主的身軀上面,可能穿繩佩於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

紅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這些玉器一般個體都較小,且有穿孔,被認為是佩飾,其中各種動物類的玉飾雕琢尤為精細,如玉龜、魚形石墜、玉鳥、雙龍首玉璜等。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鳳冠玉人

高12釐米,寬4.4釐米,厚0.6釐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玉為青綠色,上有黃褐色沁紋。雙面雕刻。器略呈弧形,玉人呈蹲踞狀,側視,頭上昂,頭頂飾鳳羽冠,邊緣雕有脊齒,頭部較大,臣字形大眼,呈側仰視狀,闊鼻,嘴部微張,略向前凸,長方形大耳,手臂彎曲,手握拳放於前胸,腿呈蹲踞狀,足下有榫,榫左側有一圓孔,似用來與其它器物插嵌結紮使用。全身飾勾雲紋。玉人雕刻精細,紋飾華麗。

婦好墓出土的鳳冠玉人,共有四件。除一件臀部有“□”紋外,其餘兩件與此件相類,都為蹲踞式,與婦好墓出土的高冠鳳紋的造型基本相同。

《詩經•商頌•玄鳥》中記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意為上天命玄鳥下到人間,生下了商代祖先。玄鳥即鳳鳥,而商人的祖神就是鳳鳥神。頭戴鳳冠的玉人,應是人、鳳合體的神像崇拜物,或是商人崇敬的始祖。這已不是一般的玉人。玉人像足下有榫,說明它是經常被插嵌、固定於某處,被貴族們經常禮拜的神像崇拜物。

婦好墓出土的這類鳳冠玉人,紋飾雕刻均十分華麗精美,人物神態端莊肅穆,神態威嚴,充滿了神秘色彩。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錐形玉飾·大汶口文化

長3.3~9.5釐米

1974~1975年山東省膠縣三里河出土

此組錐形玉飾造型大體接近,尖部均呈較鈍的錐狀,尾部磨成細鋌狀的短榫,榫端多帶小孔。

錐形玉飾可能由早期錐形骨器演化而來。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普遍存在錐形骨器成束隨葬的現象,最多的一片墓地內有200餘件。

在晚於大汶口文化的長江流域良渚文化裡則發現了大量的錐形玉飾,有的墓內可達10多件,大部分成集束狀位於墓主頭部,成為良渚文化規格較高的墓葬特有的現象。

關於錐形玉飾的用途,歷來說法不一。一般認為那些器身修長如針,尖端鋒利,末端有圓孔的器形,在墓中多出自人的頭骨部位,可能為笄、簪類玉飾。

形式粗短,尖端略鈍,末端帶孔的小件可能是項飾、墜飾或腰飾的元件。而器形較大,表面刻有特殊紋飾的樣品多被認為與原始宗教或祭祀活動有關,是生殖崇拜的產物,或者作為首領的權杖重器。

這些玉飾用軟玉切磨製成。中國人自古就把玉作為純潔、美好的象徵。這種傳統觀念一直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錐形玉飾和這個時期其他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玉器,正是此觀念的物證。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璋·商 蜀

長39.5釐米、寬7.8釐米

1986年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出土

璋一般由援(鋒刃)、欄(作成扉牙狀的繩索系痕部分)、內(木柄鑲裝部分)組成。器物形態當源自戈、鉞、戚一類兵器。此件玉璋質地鬆軟,為青玉。器表因水浸或燒灼,其中一部分呈墨黑色。上下欄位置相對地作出4個束繩齒痕,欄上有一穿孔,內為長方形。援上端器背微彎折直向豁口刃尖,凸弧狀下援。璋最早見於二里頭文化遺址。此件器物為祭祀坑中遺物,當與某些宗教禮神活動有關。其形制也頗近似於中原所出的同類器物,表明了蜀文化與商文化的互相接近和交往。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鳳

長13.8釐米,寬3.2釐米,厚0.8釐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黃褐色,鏤空雕刻。形狀為側首回身狀,頭似公雞,頭頂有齒脊狀冠。圓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與尾連成弧線形。短翅長尾,尾翎分開兩叉。

爪臥胸下,背中間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圓孔,可佩帶。翅膀上雕刻四條陽線以飾翎紋。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製作精細。

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頭文化玉石器雕刻中,也使用陽線表現主題,其中一種做法是將紋樣周圍的地面剔除,透過減地使其成為淺浮雕,此玉鳳翅上雕琢的羽翎紋即是採用這一技法。

而對於冠、翅、尾翎部位的虛實處理則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經熟練掌握了鏤空、鑽孔技術。整器雕琢精細,光澤閃爍,顯示了出色的拋光技術。此外,這件玉鳳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家河文化中玉鳳的造型、雕琢工藝極為相似。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雙性玉人

高12.5釐米,肩寬4.4釐米,厚1釐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人為淡灰色,裸體,作站立狀,一面為男性,一面為女性。這是一件浮雕式的人像,大概是表現出某種神像。商代玉雕花紋一般是先雕出極淺的“毛邊”陰線,再沿淺線反覆雕琢,直到線條流暢為止。在玉器上雕琢陽紋,特別是淺浮雕,難度較大,但從這件玉人上不難看出,商後期的玉雕藝人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人

高7釐米,寬3.5釐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黃褐色,圓雕。玉人呈跪坐狀,雙手放於膝上,頭上梳長辮一條,長辮從右耳根側往上盤繞頭頂一週,再由左耳後側延伸到右耳側,辮梢與辮根相接,頂露髮絲。頭頂戴圓箍形冠,冠前側捲成筒狀,其上刻水波形紋。頭頂部有一對左右對穿的橫穿孔,穿孔前還有一深孔,孔深0。9釐米,不通到底。臉形很長,下頷較尖並上翹,長眉,臣字形大眼,闊鼻,嘴緊閉,頭兩側方形耳。身著交領對襟長衣,長至足踝,腰束寬頻,帶上刻菱格紋,長袖至腕,袖口較窄,腹前懸一長“蔽厀”,穿鞋。衣袖及長衣上刻雙陰線勾雲紋及眼目紋。右臀部陰刻蠶紋,其頭部為如意頭形,雙眼用凹圓點表示,頸飾重環紋,身飾勾雲紋。腰部近左側佩一寬柄器,柄長3。4釐米,柄寬1。5-3。9釐米,柄端上部為捲雲形,一側飾勾雲紋,另一側上部飾蠶紋,與衣紋相連,蠶身飾竹節紋,其下部飾雲紋。

此玉人衣著華美,紋飾綺麗,神態威嚴,氣質不凡,特別是腰間佩帶的寬柄形器,形制特別,玉人的冠飾尤為奇特,根據捲筒上所刻紋飾,很像絲綢製品,形制優美。故此件玉人是殷商玉器中較為珍貴的一件,雕刻精美,用寫實的藝術手法,將玉人神態、髮型、冠飾、服飾以及坐姿等細膩描繪,為研究當時商人冠飾、髮飾及服飾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龍鳳飾

高11.1釐米,寬4.4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質多呈黃褐色,間少許淡綠。整器造型為一鳳負一龍,構思別緻。鳳圓眼、尖喙,冠部為瓶形雙角,短尾,身飾羽翎紋,一足,下踏雲紋。龍“臣”字狀目,瓶形角,身尾向上勾卷,飾菱形紋、鱗紋。

商代的玉石器雕刻繼承了二里頭文化的雙線陰勾,而且用以表現龍、獸、禽、魚類的裝飾花紋各不相同。如龍、獸、禽的眼部造型多作“臣”字狀,少數作圓形,而魚類則均為圓形。龍身多飾鱗紋、菱形紋,中脊作扉稜狀,獸類身上多用斑條紋或變形雲紋,禽類飾羽翎紋,魚類用鱗紋,這些均形成較為固定的程式化紋樣,成為最具商代工藝特色的技法。此玉龍鳳飾上所雕琢的雙線陰勾菱形紋、鱗紋、羽翎紋即是此類裝飾的代表。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鳳鳥紋玉飾

高7.2釐米,寬3.8釐米,厚0.4釐米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

玉質呈青色,間有黑色沁斑。整器呈梯形,上刻一鳳鳥;鳳鳥作站立狀,昂首挺胸,圓眼,鉤喙,長尾隨器勢而捲曲、垂落,恰到自然;足踏雲紋, 補白適中。整器線條疏密得當,顯示出製作者的匠心獨具;圖紋刻劃流暢,線條剛勁有力。此器的雕琢,“勾”、“徹”並用,即採用細陰線與斜坡式粗陰線相結合的技法以刻畫同一主題,從而造成強烈的感光反差,愈顯主題花紋輪廓清晰,突出了西周時期的雕刻特色。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獸面紋玉斧

長10.2釐米,寬4.8釐米,厚2.1釐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玉為深綠色,長方扁圓體,斧上端有榫,榫呈長方形,較體為薄,正中有一圓孔。刃部呈弧形,較鋒利,由兩面磨成。斧身兩面均雕獸面紋:細眉,臣字大眼,如意形鼻,臉部還刻紋飾,額部飾雷紋,頭部有雙角,下部兩邊各陰刻一彎弧形線。無使用痕跡。

紋飾精細,製作精美,應為商王所擁有,象徵一定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屬象徵性工具。玉斧在新石器時代出土很多,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玉斧依據石製品的基本形式,並在中部凸起的花紋部位完全採用仿銅器製法,風格與同時期青銅紋飾完全相同,從大量出土玉斧來看,玉斧已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徵,在祭祀、出行、儀仗時都有持斧鉞的儀式。此器上部有榫和孔,使用時應是插嵌於木杆上,與孔固定後使用。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蛙

長7.3釐米,寬5.4釐米,厚0.6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

此器為片雕,左右對稱。蛙伏臥,前肢外伸,後肢內屈。寬頭、方目、肥身、短尾。背部以雙線刻對稱雲紋,雙目間有一圓孔,可系佩。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和雕塑中蛙形象就已出現,玉雕蛙則最早見於良渚文化。有學者認為蛙象徵多產,先民用以祈求生育繁衍。也有認為,蛙與農事有關,被用來祈雨禱水。此件玉蛙尚存有未退化的尾部,處於由蝌蚪向成蛙轉變的過程,以此為佩可能帶有祈求新生的含義。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鵝

長8.5釐米,寬4.3釐米,厚0.6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

玉為淺綠色,器表有光澤。鵝作站立狀,圓形眼,嘴巴又長又扁。頸部向後彎曲呈弧形,胸部向前突出,頭彎於胸前。短翅肥身,腿較粗,雙足併攏,足上有一圓孔,足下部有榫,可作插嵌之用。頸部雕刻羽毛紋,身與翅膀飾勾雲紋及翎紋。兩面紋飾基本相同。

玉鵝為家禽類玉雕中精品,造型優美,紋飾精細,雕刻技法嫻熟,形象生動,像是剛從水中出來佇立的一瞬間,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婦好墓出土三件玉鵝,均華美精緻。婦好墓中還出土了一對玉鶴,形狀與此玉鵝基本相同,只是長頸更加下彎,像剛從水中出來,正用嘴舔身上的羽毛,短翅微展,十分精美,是動物玉雕中的珍品。

商代動物玉雕開創了玉器雕刻的嶄新篇章,賦予動物玉雕新的風貌,為後來動物玉雕起到了規範作用,成為玉雕中的一個傳統種類。商代動物玉雕造型多樣,形象生動,風格質樸豪放,善於捕捉動物的典型特徵,如玉鵝的彎頸及扁嘴被突出和誇張,使動物形象的神態特徵立刻被表現出來,這是商代動物玉雕最為成功的一面,極具藝術魅力。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熊

高3.4釐米,長2釐米,寬1.7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此器為圓雕,為熊抱膝蹲坐狀。昂頭,吻前伸,鼻微隆,雙耳直立。以粗陰線雕琢出臀部和前後肢,並刻出足趾等。熊頸背部有兩個上下對穿的小孔,臀下部也有圓孔,內有硃砂痕。動物形玉雕是商代裝飾玉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玉器的傳統品類之一。玉雕透過展現動物的自然屬性,體現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依存深刻的文化內涵。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高冠鳳鳥佩

長9.9釐米,寬2.7釐米,厚0.3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此器兩件,形式基本相同,雙面雕,紋飾一致。鳳站立狀,頭頂高冠,冠刻勾雲紋,邊緣出脊齒。鳳尾分雙叉,粗腿帶爪。形式古拙,體型粗壯,尤其是尾羽與粗足的配合,與同墓出土的玉鴞造型十分相近,不過鳳首的長羽冠又與普通的玉鳥不同,顯然被賦予了神話色彩。鳳為商人崇拜的神鳥,玉鳳佩應是商王室貴族佩帶之物,用以祈求神靈的護佑。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龍形玦

直徑5.9釐米,孔徑2.3釐米,厚0.4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此器圓環形,中部為大圓孔,一側有窄缺口,頂部有小圓孔用於穿綴。龍首尾相望,頂有角,張口露齒,臣字形眼,尾尖向外翻卷。身陰刻雙線重環紋及雲紋等圖案,背部雕成齒脊狀。婦好墓出土玉玦數件,基本屬於蜷體玉龍的形式,承襲了新石器紅山文化等早期玉龍的造型傳統,但器身不如早期豐滿,扁片狀,紋飾多為線條勾勒的重環紋、雷紋和雲紋等,龍角都貼伏在頭部,一般不刻龍足,代表商代晚期玉龍的基本特徵。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龍形飾(2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長4.2釐米,寬3.7釐米,最厚0.2-0.3釐米

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此器扁平片狀,雙面雕刻,紋飾相同。龍身蛇形,捲成彎鉤狀,首尾相望,留有大缺口。口大張,吻部向上勾卷,下頜及舌向頸下勾曲成捲雲狀。頂部起尖脊,角向前彎卷。龍身邊緣隨器形雕琢單陰線輪廓線,近尾部處加飾橫斷弧線將龍身分為兩部分,前後段中部雕刻雙線勾雲紋。飾件造型優美別緻,首、角、身、尾各部位雖短小,但簡約古拙,既帶有新石器以來的玉卷龍造型傳統,又將本時代流行技術加以運用,從而創新出特殊的玉龍形象。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透雕龍形飾·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長4.6釐米,寬2.6釐米,最厚0.4釐米

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此器扁平,表面拋光,正面鏤雕S形雙首共身龍,背面光素無紋。龍首分位於左上和右下角,斜向對稱。龍角頂部有突脊,形如冠狀。吻部上卷,下頜及長舌向後勾卷。龍角、突脊、吻部捲曲處和足等突出處沿器身的上下兩緣形成脊齒狀。器身周邊雕刻細陰線紋輪廓線,中部縱貫雙陰線紋與兩端龍眼相連。此器應是組玉佩中的元件之一,其左右兩側與背部各有兩個對穿孔,橫向貫通龍身,可與其他玉飾穿綴。此造型開戰國S形玉龍佩之先河。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雙龍首紋珩·戰國

長9.6釐米,寬2.1釐米,厚0.4釐米

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墓祭祀坑出土

此器雙面對稱雕刻。兩端為龍首,龍頭有楔形角,扁圓形眼。吻前突並向上捲曲,下頜低垂,舌內卷。龍首及玉璜周邊以陰線紋刻出輪廓線,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紋。頂部正中鑽一小孔,可供系佩。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谷紋璜·戰國

長13釐米,寬3.2釐米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

此器呈扇面形,周邊有對稱的脊齒,一般於中部和兩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鑽一個小孔,供系佩。邊緣刻陰線輪廓,內飾臥蠶紋。臥蠶紋因器形略有差異,有的是以減地法使蠶紋凸起,也有用粗陰線勾勒反襯出蠶紋形象的。這些手法的應用,表明戰國時期璜形器及其圖案裝飾的製作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谷紋玉璧·戰國

直徑6.5釐米,孔徑2.5釐米,厚0.5釐米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墓出土

環內外緣各有一週陰刻線,形成內外邊廓。兩線內雕琢谷紋,排列成行,錯位相對。谷紋是穀物發芽的樣子,也稱蝌蚪紋、渦紋、臥蠶紋等,象徵萬物復甦和對豐收的盼望。谷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周禮•典瑞》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子”和“男”都是當時的爵位名稱,表明貴族在一些重要禮儀場合經常手持谷紋玉器作為信物。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谷紋璜·戰國

長8.3釐米,寬1.9釐米,厚0.4釐米

1957年河南洛陽小屯村出土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臥蠶紋璜

戰國

長10.3-10.6釐米,寬2.8-2.9釐米,厚0.3-0.4釐米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此兩器呈扇面形,周邊有對稱的脊齒,一般於中部和兩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鑽一個小孔,供系佩。邊緣刻陰線輪廓,內飾臥蠶紋。臥蠶紋因器形略有差異,有的是以減地法使蠶紋凸起,也有用粗陰線勾勒反襯出蠶紋形象的。這些手法的應用,表明戰國時期璜形器及其圖案裝飾的製作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雲獸紋青玉璜·戰國 魏

長20.5釐米,寬4.8釐米

1950-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一號墓祭坑出土

這件玉璜由七塊和闐青白玉和兩個鎏金青銅獸首銜接而成,中間五塊玉以銅片穿連,青銅片從五塊玉中穿出後,左右兩端各裝飾鎏金青銅獸首,兩隻獸首分別銜著透雕的橢圓形玉,青銅片與玉銜接吻合嚴密,至今毫無鬆動。這件玉璜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等多種工藝於一身,尤其用若干節玉片配合金屬銜接,製作難度極大,代表了當時玉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璜是一種圓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於浙江餘姚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除用作日常佩飾外,璜具有重要的禮儀功用。《周禮》就將玉璜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稱為“禮天地四方”的禮器。春秋戰國時期,玉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禮記•玉藻》雲:“君子於玉比德焉。”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在考古發掘的墓葬中,玉璜多發現於人的胸腹部,往往是一組玉佩中的主要佩件。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戰國魏

長18.7釐米,寬4.9釐米

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五號墓出土

帶鉤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狀,底部為銀託。鉤首為獸首,青玉雕刻,獸首用細線刻畫出圓眼、長鼻和長嘴喙,喙兩側有數道橫線紋。額頭正中有一花蕾紋,上斜刻小方格紋,有角。面為包金組成的浮雕獸面,兩側盤繞兩條夔龍,倒向勾端,合為一首。與兩側夔龍方向相反,又蟠繞著兩隻鳳鳥紋。脊背正中,均勻嵌入三塊白玉玦,玦面刻有臥蠶紋。前、後兩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個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紋較為精細。整個帶鉤把金屬鑄造工藝和琢玉工藝結合起來,堪稱中國古代最華美的帶鉤。

1950年至195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輝縣琉璃閣、固圍村一帶進行過三次發掘,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批戰國時代的大墓及其附屬的車馬坑,此件製作精美的帶鉤就出於固圍村5號墓中。當時的發掘者認為此墓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墓葬,長期以來學術界也持此觀點。近年有學者提出疑問,指出此處墓地很可能是趙國墓地。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玉鳳鳥佩·戰國

長7.6釐米,寬3.4釐米,厚0.4釐米

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二號墓出土

器呈白色,上有黑色沁斑,尾端稍有殘缺。體扁平,兩面透雕成鳳鳥形狀,身成“S”形。俯首,張口,尖喙較長,並向內勾卷。圓圈形目,頭頂有冠,身體較長,胸前部伸出一爪,較鋒利,呈抓握狀。背部雕有翅羽紋,分成兩叉,一長一短,均向上呈捲曲狀。尾部下垂。器身陰刻雲紋、曲線紋等。此器出土於槨室底部靠北壁,由於此墓被盜,棺槨儲存不完整,估計此器原來可能放置棺內墓主人身旁,是墓主人生前的佩飾,死後隨葬。

戰國時期,雕刻有大量的精美龍形佩飾,此器的造型與龍形佩有相似之處,但在喙、冠、翅、爪及紋飾上又有著獨特韻味,更顯生動鮮活。此器造型精美,玉質光潤,雕刻線條流暢,剛勁有力,充滿勃勃生機,體現了一種力量,整體造型富有動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古玉精髓」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重量級高古玉

組玉佩·戰國 早期

大瑪瑙環直徑5.5釐米

小瑪瑙環直徑3釐米

玉環直徑3.6釐米

夔龍長7.1釐米

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1316號墓出土

組玉佩是由一大一小瑪瑙環、一件玉環、一件玉夔龍和六顆綠松石、兩顆水晶珠組成串飾。出土時,組玉佩位於墓主的胸部,次序依圖所示。最上面一件是白瑪瑙環,器表潔白光潤,截面呈六稜形。佩中間分為兩豎行,左邊由上到下依次為綠松石珠、水晶珠、玉環和兩顆綠松石珠。其中玉環,青黃色,中心有一大圓孔,環面浮雕虺紋,紋飾精美,製作精緻。右邊由上到下依次為兩顆綠松石珠、小瑪瑙環、紫水晶珠和綠松石珠。其中瑪瑙玉環,質地純淨,光潤明亮,截面呈六稜形。組玉佩最下部連線一件玉夔龍,白色,為回首曲身狀,尾略向上捲翹,兩面浮雕。圓眼,鼻上卷,下唇向上彎卷,如意形耳,器身雕刻隱起的雲紋及虺紋,背部上方鑽一小孔,與上述各種飾物相串連,成為一套完整的組玉佩。夔龍造型優美,採用減地浮雕的雕刻技法,工藝嫻熟,紋飾精美,為戰國早期玉龍中的精品。

組佩又稱雜佩,是由幾種不同形狀的玉佩,用絲線和玉珠、瑪瑙珠等穿綴組合成一串。組玉佩在西周時期開始流行。1990年代河南虢國墓地和山西晉侯墓地出土了許多周代組玉佩,有聯璜組玉佩,有六璜、七璜、八璜組玉佩,最多的組玉佩是山西晉侯墓地第四次出土的組玉佩,其中以45件璜為主體。隨著組玉佩的複雜化、制度化,組玉佩慢慢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同身份佩帶不同的組玉佩。戰國晚期和西漢早期,玉佩按一定規律組合成串飾,達到最為繁複的程度。

關於玉器,金村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

私信社長

加入開門文話社社群

跟百萬資深行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