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條不改,太極拳練多少年都沒用

這五條不改,太極拳練多少年都沒用

初學太極拳應從學習“拳架”開始。即是學練老師的拳架。一招一式,逐一模仿。這一過程,稱之為“領架”。拳架雖為外形,但卻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它不但含有很多技擊招式,還與內功練習緊密相連。拳架是太極拳的基礎,也是練習太極功夫的嚮導。沒有拳架就無法練習太極拳。架子正確與否關係到太極拳的功夫能否練成。

學練拳架,先求形象,須循規蹈矩,一絲不苟,逐一模仿。先學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動作路線,各定式的樣子及要領。架子應先求開展,後求緊湊。要求全身節節放鬆。然而,由於太極拳的特點,初學者往往難以適應,易出現一些毛病,最常見的主要有:僵、散、斷、歪、浮等毛病。

“僵” ,就是僵硬、松不下來

練習太極拳,松為第一要義。而沒有經過太極拳練習的人,身上都有僵勁。隨著年齡增大,身體越是強壯,僵勁越大。而太極拳的動作是螺旋纏絲,是圓的運動,要求柔和纏綿,節節貫串,全身協調,主宰於腰。這就給練習太極拳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一開始,就要強調放鬆,練習者要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身體放鬆。用意不用力,意松體松,內外皆松。

“散”—— 即神散,形散

練習太極拳要求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如果練拳時心不在焉,雜念叢生,就無法做好動作。形散一般是指動作幅度過大,沒有含蓄,或者動作不協調,散了架子。練習太極拳手臂和腿要自然彎曲,不可直手直腳,要注意處處保持太極球的形態。同時注意全身的協調性,所有的動作主宰於腰,以身領手,周身一家。

“斷”—— 指意斷,勁斷

動作不連續,上下動作之間斷開,缺乏圓滑的過渡。太極拳要求柔和纏綿,練拳時,上動未停,下動又起,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一氣呵成,動作做到九分,意要貫到十分。而初學者往往不能很好掌握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問題,因此就出現了“斷”的問題。要克服這個毛病,一要注意放鬆,二要加強“引”的練習。

"歪",指身法不正

前俯後仰,左右歪斜。練習太極拳身法以端正為本。身法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浩然之氣,運於全身。初學者往往由於動作僵硬,易使身體不正。身法中正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千萬馬虎不得。

“浮”—— 即漂浮

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落地生根。而初學者往往架子忽高忽低,動作漂浮,氣向上湧,頭重腳輕。浮乃練習太極拳之大忌,須注意克服。

“引”在太極拳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太極拳的精華和絕妙之處。它不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還關係到太極拳陰陽轉換,虛實開合的變化。沒有引,太極拳的動作就無法圓滑過渡;沒有引,就無法實現摺疊轉換;沒有引,勁就無法綿綿不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太極拳練習者,往往忽視“引”的練習和應用。他們往往注意動作的外形是否到位,樣子好不好看,而忽視了太極拳的精華。練好引的關鍵是用內動帶動外動,心靜體松,精神內固,丹田旋轉,引領全身,以根節催動梢節,動作似停非停,將展未展之際,心意一動,“引”則油然而生。

這五條不改,太極拳練多少年都沒用

上動未停,下動又起,流連繾綣,無始無終。應該特別指出,引是自然而然的,是松沉的表現,不是故意做出來的。不可為了做引的動作,故意把拳打得一頓一頓的。引從外形上看,以不露痕跡為上品。

引在推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兩人接手後,輕輕一引,即可化解來力。能引,則能做到勁由內換。由於引的圈子很小,則可做到在不動身形的情況下化發自如,即引即發,原地風光。

因此,打太極拳需注意引的練習。只有把引練好了,才能打出太極味,才能使整套拳如抽絲掛線,綿綿不斷。

要克服上述毛病,關鍵要抓住“松、靜、沉”三個字。無論練習何種太極拳,都要在這三個字上下功夫。因此,“松、靜、沉”為練習太極拳的三字經,要把它刻在腦海中,落實在行動上。

因此說,拳架為母。

這五條不改,太極拳練多少年都沒用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在拳架上下功夫。每天反覆盤拳架,如有可能,儘量多練。同時,要不斷領悟內在的東西,練悟結合,“拳打千遍,其理自現”。練習拳架有一個“從外引內,以內帶外”的過程。

開始時,只能外形劃大圈,而後逐步產生內動,每個動作先有內動,再有外動,環環相扣,無始無終,動作沉穩,柔棉,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太極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