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姓氏概略之——廈

揭陽姓氏概略之——廈

廈姓是一個稀姓,北宋編著的《百家姓》沒有列入此姓,南宋王應麟編的《姓氏急就篇》也沒有列入此姓,明代凌迪知編撰的《萬姓統譜》和夏樹芳編撰的《奇姓通》,還是沒有列入此姓,直到2008年學者賈學平編撰的《新編千家姓》,才在單姓按音序排列的S序列裡頭8個讀為sha的行列裡(沙廈煞剎莎杉鯊挲)出現廈姓;同時,又在X序列裡頭17個讀為xia的行列裡(下嚇夏峽蝦霞狹匣俠轄廈暇遐瑕罅黠硤)出現。

廈(①shà、②xià,潮音hê7(夏))姓,在全國約有人口6萬,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後,佔全國人口的0。005%。

廈姓在揭陽只有2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566位,佔揭陽人口的0。000035%。

廈姓究竟出自何姓?《新編千家姓》只表存在,沒有標明姓源。但就普通話讀為兩音看來,這個僻姓至少有兩個源頭,但筆者認為,應有3個源頭:

1。廈(shà),繁體字作廈,為形聲字,從廣,夏聲。廣(yǎn)表示房屋,“夏”古有“大”的意思。因此,《爾雅·釋詁》釋義為:大屋子。唐代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廣廈的意思便是寬廣高大的房屋。由這個本義引申出去,廈便成為好房子的泛稱,如廈子(小廂房、小屋);廈處(住所);廈宇(廊子);廈房(旁屋、廂房);廈覆(庇廕);前廊後廈(前面是廊子後面是廂房)。倘有住於廈者,以居住環境為氏,便為廈氏,這個姓,當讀為shà。

2。廈(xià),古又通作夏。清《康熙字典》引《韻會》注:“通作夏。”並舉例:《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注:今之門廡旁廣而卑。據此,可知古代夏、廈為同音通假字。倘有夏姓在書寫時採用通假字廈,便轉姓為廈,而在讀音上,則仍讀為xià。

3。廈(xià),用作地名,有福建省廈門市。明洪武二十年(1397)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但廈雖為大廈之義,依當地讀音,卻讀為xià而流傳至今。清順治十二年(1655),鄭成功置思明州,州治設於廈門。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設臺廈兵備道,管轄臺灣和廈門一帶,隸屬福建省。雍正五年(1727),興泉道駐地由泉州移往廈門。600多年來,廈門一直是福建沿海地區的行政中心。倘有當地群眾以地為氏,便為廈氏。

今廈姓主要分佈於湖南和上海等地,兩省市廈姓人口約佔全國廈姓總人口的44%。

廈姓的歷史名人闕如。

揭陽的廈姓居民落居於榕城東興和惠來隆江兩地。

標籤:

歷史研究

姓氏

作者:

阿龍

揭陽日報(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