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12歲想明白的道理,我35歲才想明白

巴菲特12歲想明白的道理,我35歲才想明白

【第1154天】,閱讀完畢的第224本書,《超級吸金體》,巴菲特12歲想明白的道理,我在35歲才想明白。

此書作者是英國女性自媒體網紅。此書是站在女性角度寫的,非常適合女性讀者看。Anyway,像我這樣的直男看完,也大呼受益匪淺,所以,此書也推薦給男生朋友哈。

一邊看此書,一邊回顧過往經歷,我發現,我自己摸爬滾打總結的經驗教訓,這本書都有提到。

股神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常常說,巴菲特非常厲害,12歲就想明白了這一生要走的路,之後堅定地走了下去。

其實,查理·芒格也很厲害,16歲就想明白了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堅定地做了下去。

大凡我們身邊成功的人士,尤其是在金錢方面異常成功的人士,他們很早就想明白瞭如何對待金錢、賺取金錢、守住金錢、讓金錢為他們生更多的金錢。這本書,旨在讓我們儘早想明白如何對待金錢、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賺取更多的金錢。

我不知道別人的家庭是怎麼教育下一代如何看待金錢的。我只是記得,在我小時候,我爸媽經常強調:1,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2,金錢是萬惡之源。3,有錢的人都是財主,財主都是貪婪的、自私的、招人恨的;這些人最終都是要被清算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這些原因導致我在金錢觀上非常矛盾,一方面,我非常羨慕那些有錢家庭里長大的同學,羨慕他們在金錢方面的瀟灑以及由此帶來的魅力。因此,我希望有花不完的錢。另一方面,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金錢乃萬惡之源,我千萬不要變得有錢。

這種糾結一直到讀大學時做小生意賺了一些小錢才得以被消滅。那時候,我販賣磁帶、洗髮水、圖書等等賺了一些小錢,發現錢非常有用。它能讓我做很多以前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它能讓我實現某些自由,比如說,大量購買別的同學買不起的東西。

這個時候,我才逐步改變心態——金錢是有用的,它就像工具一樣,能夠延伸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實現更大的抱負。

這本書主要以金錢為載體,討論了很多東西——金錢、積極心態、人生抱負、理想、事業等等。書雖然很薄,但是想展示的內容卻很全面,很讓人受用。

觸動我的內容包括:如何建立正確的積極的金錢觀、如何使用第一步法則、如何達到一種不執著的境界,以及如何對別人說不。

如何建立正確的積極的金錢觀呢?

1,不要關注社交媒體上持有消極金錢觀的人。

2,如果你發現電視裡輸出的都是消極的金錢觀,那就換個頻道吧。

3,和那些讓你對金錢產生希望,、滿懷熱情的人一起出去,而不是那些拖著你一起消極下去的人。

4,讀書就讀那些講積極故事的書,不要看任何講述消極故事的書。

如何使用第一步法則呢?

這個法則要求我們放棄“有一天我會做xxx”的想法,而是今天採取行動。今天就要簡單地朝著目標邁出第一步。

第一步法則,基本上都和做研究有關。進行研究,這一行為是一種兌現承諾的表現,不僅是對自己和潛意識的承諾,也是對身邊人的承諾。開展研究,也顯示了行動的決心。

如何不執著呢?

要執著於你的目標,但是不要執著於實現期限,不要執著於實現過程。透過第一步法則向自己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然後等待時機、等待靈感以採取行動。

為什麼要等待呢?因為這是要我們處於一種放鬆狀態,不要去強求,不要去幹涉我們想要的結果。這種超然態度反映出希望某事發生和需要某事發生之間的細微區別,是一種什麼都不需要但吸引一切的藝術。它可以帶給人平靜,帶我們逃離由追逐慾望而帶來的不受控制的不安。

如何說“不”呢?

專注於自己的主要目標,忽視其他目標。我在《基本面量化投資策略》中提到,當我們設定一個長遠目標時,當我們腳踏實地前進以實現目標時,我們一定會忽視很多事情。這些事情會像山一樣堆積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過於關注它們,我們就會喪失主要目標;如果不想喪失主要目標,我們必須學會忽視它們,對它們說不。

巴菲特總是戲稱查理·芒格是“可惡的說服大師”。查理·芒格的“不”其實就是這個道理——自己主要目標以外的東西,都是要被我們說“不”的;碰到這種情況,大膽說“不”就行了。

關於金錢觀,巴菲特與此書作者還是有不同的:巴菲特以賺錢為目的去賺錢,作者以滿足個人物質需求為目的去賺錢;巴菲特強調節儉,作者強調賺錢以享受生活。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的觀點是,前期以滿足個人物質需求為目的去賺錢,後期以賺錢為目的去賺錢,但是,無論何時,我都會強調節儉,畢竟,老祖宗說了,“儉以養德”。

巴菲特12歲想明白的道理,我35歲才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