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王艾迎

千陽縣城西邊五里,有條由北向南流淌的河,叫馮坊河,是千陽境內的第二條大河。該河全長34。4公里,源於席家河和趙家河。兩河在回回鼻樑腳下相會後,稱馮坊河,一路南下,在毗廬寺南流入千河。

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玉皇樓)

馮坊河古稱暉河、暉川河,後來為何會改名為馮坊河,這與暉川河上游西岸的馮坊鎮(地址在今寺坡村崇覺寺附近)有直接的聯絡。

明代,千陽興起四個鎮,馮坊為四鎮之一。這個鎮只有一條大約五六百米長的南北向街道。馮坊鎮的名稱來源暫不清楚,大約是一名姓馮的人在此開了一個染坊或者酒坊類小作坊,後來其他商人逐步聚集,因此叫做馮坊鎮。

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玉皇樓後面的寺名)

這裡地處交通要道,向南到達千陽縣城,向北經黃花驛、四十畝嶺、普社、高崖,到達靈臺縣。有人會感到疑惑,這都是山路,怎能稱為要道?古代,交通條件落後,貨物運輸以人力、畜力為主,人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這條道路較短,清朝和民國時期,都是群眾馱糧食、馱鹽和前往靈臺、固原的重要官路(道)。

馮坊還是重要的區域行政中心。千陽在明朝時設三鄉十五里(裡與今天的行政村類似),在馮坊鎮設馮坊裡。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千陽縣由於人口減少,對裡(村)進行裁撤合併,馮坊裡被撤銷,全縣總共設四里半(四個半村),新設仁孝裡,仁孝裡治所設在馮坊鎮。

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崇覺寺)

馮坊鎮先後建有糧倉、店鋪、客棧、學校,比較繁華,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重修千陽縣志》記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千陽縣有社倉(糧倉)七處,分別在西關、段坊、寇家河、草碧、陽川寺、黃裡、馮坊。清朝初年(1642-1650),在馮坊街道南,建起佛教寺院崇覺寺,當地群眾因此將其稱為南寺。南寺北邊約100米處,有一座兩層的玉皇樓,一層三間,中間一間為門洞,二層只一間,供奉玉皇大帝神像。玉皇樓橫跨街道中段,非常雄偉,是馮坊鎮的標誌性建築,1960年被拆除。民國時期,這裡不僅有染坊、藥鋪等商業門店,還有馮坊小學(完全小學)。馮坊小學輻射範圍大,附近很多農民的孩子在此讀書識字,教育水平很高。據資料記載,民國35年(1946年)兒童節(4月4日),馮坊小學的團體操、劈刀、疊羅漢在全縣獲得總分第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坊不僅有小學,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將南寺改成了寺坡五七中學。我縣名人張書儉、呂述謙、王育林等人先後在馮坊小學、寺坡五七中學教書。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三夏大忙時間,仍有很多甘肅來的麥客聚集在馮坊趕場。現在,當地一些50歲以上的人對馮坊的幾個小地名還能脫口而出,如街背後、南寺、店房院,南寺東邊還有條河叫衙口河。這幾個小地名充分證明,馮坊曾經是一個小鎮點,而不是一般的鄉村。

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大雄寶殿)

馮坊鎮不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北控山口,保護千陽腹地及縣城的安全。清朝時期,這裡多次發生戰鬥。嘉慶六年(1801)三月初二,冉學勝帶領白蓮教軍自甘肅省靈臺縣新集進入千陽縣,與我縣地方武裝在馮坊鎮附近發生戰鬥。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千陽知縣(縣長)、舉人鄒常泰帶領地方武裝在馮坊阻擊回民起事部隊,地方武裝有40多人戰死。鄒常泰本來身體多病,加之壓力增大,臘月三十不幸去世,為千陽縣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在崗位去世的知縣。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初,甘肅按察使、平江營首領張嶽齡等人帶領清軍在馮坊與回民起事部隊激戰,清軍取得勝利。

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重修玉皇樓碑)

因為馮坊鎮的影響和名氣比較大,周邊的地名、河名帶有“馮坊”二字。它西邊的原被稱作馮坊原。《重修鳳翔府志》《重修千陽縣志》均記載:馮坊原,(千陽)縣西北二十里。這些志書同時載有柳家原,故我們分析,馮坊原應該指今天張家塬鎮柳家塬以下、鄭家團莊以上的塬區部分。馮坊鎮附近的暉川河最先被當地群眾稱為馮坊河,下半段仍舊叫做暉河或者暉川河。到清朝後期,這條河流整個被叫做馮坊河。暉川河後來由河流的名稱變成了村名,這便是暉川村村名的來歷。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上世紀六十年代後,黨和政府發動群眾,修建了通往高崖的公路(官路),由縣城向西,過馮坊河,折向北,透過觀明、鄭家團莊、四郎廟、南灣嶺、大灣嶺,最後到達高崖。新修的官路(公路)變成了寬闊的砂石路、柏油路,降低了坡度,通了班車。路程雖然長了,但無論是人還是車輛,走起來十分方便,節省了時間、財力和精力。經馮坊去高崖方向的人越來越少。以至於馮坊逐漸蕭條,最後消失了。馮坊原早就不叫馮坊原了,但馮坊河這個名稱卻保留至今。縣城西邊的馮坊河橋,作為千陽縣最早的橋樑之一,讓千陽人將“馮坊”兩字牢記心中。

千陽縣馮坊鎮、馮坊河、馮坊原

(碑文)

前幾年,“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十分流行,也為大家認可。改革開放後,國家到處修路,路大了,路寬了,路多了,所以,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人民越來越富裕。馮坊鎮的消失,從反面印證了,遠離或不通大路,就衰敗,就滅亡。

近年來,先後修復了過去拆除的崇覺寺、玉皇樓,多少有點過去馮坊鎮的味道。但很多人只知道這裡叫寺坡,不知道這裡曾經叫馮坊,大概是歷史的演變使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