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某種程度上來說,交易者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從輕視到重視、從蔑視到敬畏,我們向市場學習的同時也在逐漸的認清自己。

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總是在我們“覺得自己能行”的時候迎來瓶頸,然後在挫折中自我反省,重燃希望。。。

總結方法論階段

市場狀態是會週期性變化的,在波動性擴張/收斂週期的輪換中,它會讓很多策略出現失效並導致系統進入回撤期。

很多人會把這種轉換當作無可避免的風險,宣稱“接受機率才有希望盈利”但我不這樣看(

因為這似乎把交易當成了一個“賭博遊戲”而忽略了專業性和分析能力

特別是當你做過十年八年就會知道,市場波動收斂的持續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長,隨機折返的範圍也時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真去扛風險,大多數人是扛不住的。

所以真正的交易並非是機械化的“不變”,而是意識到市況變化而“善變”

從這個角度出發,對於趨勢演變階段的劃分、市場背景的歸類就變得尤為重要,畢竟市場在未來如何演變我們無法確定。

但在當下,我們卻是可以推理自己哪些交易行為在目前的市況背景中存在機率面上的優勢或劣勢,以此決定採取何種交易邏輯或者如何調控自己的做單節奏。

那麼什麼是機率面?

比如突破,在具有簡單性的描述上,單次突破成功與否的機率似扔硬幣一般各50%,但當你細分了場景後,你會發現這個原始機率會隨著背景不同而產生變化,譬如在趨勢動能強勁的情況下,突破策略會更加有效機率面強化到70%,而在震盪收斂中可靠性被消弱下降至30%。

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用的並不是策略本身(

所以我反對傻瓜式交易

)而是在評估該策略在此場景中是否具有機率面的優勢

或者說,沒有“正確”的策略,但是永遠有“正確”的使用環境。

就像,今天靠支阻破位追單是正確應對,等明天可能等踩均線回撥介入就變成最佳選擇了。

那麼對於市況的判斷有標準化的分析模式嗎?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但我只能說,有,但是都不簡單。

畢竟,對於市場基本原理的歸納,大多源於自己的交易經驗,而且語言描述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採取的分析邏輯則完全是抽象的,而且如何認知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所需的思維力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的“知識範圍”和“邏輯能力”

說白了,我們對於價格運動基本原理的理解,找到自己的核心邏輯,以此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狀況。

比如順勢交易,其核心是市場結構,建立一個觀察市場的“框架”並以此衡量動能強弱,區分趨勢執行階段,那麼進場和出場都有“法”可依。

所以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掌握的技術理論/基本原理,本質上就是方法論,本質在於解決交易三個核心難題:

(1)如果我想盡快並且充分地瞭解市場正在發生/已經發生了什麼變化,我應該如何去思考和觀察?

(2)在我的方法論內,有哪些東西是需要忽略掉的防止分散注意力,有哪些要素應該重點監控,以免讓我錯過真正有價值的機會。

(3)如何評估交易價值的高低和預期風險利潤比,之後我能採取哪幾種介入方式,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需要避免的。

三個問題的實質是我們形成一個固定的分析流程:

資訊整理——分析正規化——最佳應對。

提醒

:已經參與課程的朋友看到這裡,可以重新去復看一下課程第十二節(如何制定交易計劃),

系統建立階段

方法論本身是具有“模糊性”的,它存在細節缺失和考慮因素多變的問題。

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做到絕對的理性和客觀,分析的思路往往會受到交易傾向的影響,屁股決定了腦子,看多自然怎麼覺的怎麼看都要上漲。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在分析正規化的基礎上再次細化,形成一個既定的決策流程,舉個例子:

就像前面說的“突破走勢”一樣,當我們觀察到某些行情,價格突破阻力後形成了單邊走勢,會傾向於用某個觀點來解釋這種市場現象。

(因為你能解釋的才能轉化成經驗,如果你解釋不了那是經歷)

這種先突破,然後形成趨勢(先有。。。然後。。。)的解釋觀點,讓我們有了對於時間前後順序的感受,往往會導致交易者形成刻板的因果思維。

“現象”

錯誤地歸納成了

“規律”

,是很多人勝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理解交易原理,只是在搏某種市場現象的產生。

比如,單純突破這種走勢表現是“顯性”的,而決定它勝率高低的作用條件則是“隱性”的:

1、動能收斂

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2、結構清晰

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3、高波動K線(標誌性資訊)

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4、發起位置

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主觀交易的缺陷在於,人的記憶和判斷力很容易隨著驟升的壓力而扭曲,而這可能會讓你的感受失真理性離線

而構建系統策略的話,是透過其他要素,定義一個“理想走勢片段”的輪廓,然後等市場擬合它,當然其他我們還需要考慮損位和出場的設定。

紀律養成階段

其實方法層面的東西都不難,花點時間花點學費各處取取經早晚能琢磨明白,唯獨習慣和紀律方面不好解決,那都是教訓磨出來的。

交易有兩大難:

一是接納虧損、二是接受少賺

對於前者來說,很多人不願意心甘情願地接受虧損,他們喜歡在損單之後再反手,不想結束“今天的遊戲”更不願意帶著虧損入睡。

而對於後者來說,也有很多朋友凡事力求完美,喜歡把“少賺” 歸於自己的判斷失誤,好像預測頂底,抓到完整趨勢,是自己本應做好的能為之事一樣。

但從客觀角度來說,當你損完一筆單子之後:

於情,自我效感下降難以保持冷靜,很難確保自己反手的判斷是合乎邏輯的,繼續搞會不會引發情緒化的問題?

於理,止損的出現,可能是力度不佳或者是出現折返,但其大機率說明今天的市況變化是超出你預期的,繼續搞會不會因為市況不理想導致再次損單?

我為什麼總是強調當日開倉不加倉,單日止損不再做的理念呢?

因為,

當你正確以後,再次正確的機率是不高的,但當你失誤以後再次失敗的機率卻是極大的,

這源於市場變化往往和人性的趨利避害是相逆的。

同時少賺來說,

交易不在於“進得好”,而在於“出得好”

從新手到高手,交易者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我們想象利潤和風險是兩條曲線,在趨勢底部,價格本身沒有包含溢價因素,而當趨勢逐漸明確,積累的上漲波幅越來越多時,價格本身隱含了很高的溢價因素。

“吃魚只吃魚身”的本質,是考慮風險溢價的變化,來評判繼續持倉和加倉的價值。

所以沒必要追求最低的“窪地”買入,也沒有必要強求最高價格賣出,因為頂底範圍利潤和風險的對比完全不合適的,過於追求極限往往是預期利潤不多,但承受的風險溢價極大。

畢竟現在看盤和下單太方便了,距離市場越近,則被影響越深,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有不足,進場後自責自己為什麼沒能提前反應抓更好的點位, 少賺的時候又覺得哪裡應對不好,應該加以改進。

來來去去的,自己把自己搞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