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馮志亮:經歷最為豐富的姓氏邱(丘)姓

邱(丘)姓是中國第六十八位姓氏,在廣東分佈最多。當今邱(丘)姓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2%,總人口大約有423萬。

得姓始祖丘木(也作邱穆),姜姓,呂氏。西周初年,呂尚(姜子牙)因功受封於齊,定都營丘。據傳,呂尚治齊,齊國富庶,呂尚深受國人擁戴。後因故將營丘改稱臨淄,呂尚之子木(穆)懷念都城故稱,遂以地為氏,人稱丘木,丘木後人遂沿用丘姓。因“邱”姓為“丘”姓避諱加邑旁而來,實屬同源,故後世子孫尊丘木為邱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邱姓本丘氏。自漢朝以來,為避孔子之名諱,不斷有丘氏改為邱氏。到清維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迴避,除四書五經外,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邱姓是中國百家姓中最年輕的,其歷史不到300年。所以,漢族邱姓即丘姓。丘即士山,因地勢的高下自然形成,並非人力所為。丘,是一個會意字,從北從一。一,表示地,人一般住在丘的南邊,向陽,所以字從北,北邊為丘。華夏之邦的居處位置,就在崑崙丘即崑崙山脈的東南,丘的另一解釋是四周高,中間底的地形稱為丘。甲骨文中的丘字,像山脈少了一中峰,之間的區隔為平地。丘人自然以所居住的環境作為氏族崇拜的原始圖騰,進而形成氏族名和族徽,最終出現丘姓。

二、姓氏起源與發展傳承

邱姓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支:姜姓和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炎帝生於姜水,在今陝西岐山縣西,因以水命姓為姜。炎帝裔孫伯夷,號太嶽,虞夏之際輔佐禹治水有功而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侯爵,復賜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呂國曆經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後裔呂尚也稱姜子牙、太公望,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周初封於營丘,為齊國,是周朝東部的重要諸侯國。營丘先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後遷臨淄西北,為齊國都城。姜太公支庶居於營丘者以丘為氏。其歷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源自曹姓。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項,顓頊後裔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始封曹姓後裔曹挾於棉,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建立國,初為魯國附庸,春秋時晉爵為子,後遷鄒縣南,亦稱邦婁:春秋時邾大夫丘弱之後有丘氏。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丘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西漢以後,最重要的事件有:西漢初東胡族烏丸部為匈奴所滅,餘部東奔內蒙古與晉冀遼相接的地區,稱烏桓,烏恆山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西北,烏桓人有丘姓;十六國西秦時關人中有丘姓;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丘敦氏族集體改為丘姓,後來成為河南丘氏的望族:匈奴族丘林氏族改為丘、林、喬三姓,也成為河南丘氏的一部分。這些外族很快與漢族相融,成為中原的丘氏漢族。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丘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東,後向西進入陝西。秦漢時,丘姓南遷到江淮地區,定居於浙江紹興的一支發展最快,在南北朝時形成了著名的吳興丘姓望族,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人江南到唐朱時期,丘姓在華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佈。宋時丘姓已經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佈於南方各地:清初進人臺灣,如今成為臺灣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國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復丘姓,這樣在當代的中國人中同時存在丘、邱兩姓,但多數仍以邱為姓。

宋朝時期,丘和邱姓人口大約有1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三位。丘姓與邱姓的人數比率為73:1,以丘為主,丘姓幾乎都分佈在江浙地區丘(邱)姓主要分佈於福建、湖南、江蘇、浙江,這四省丘(邱)姓大約佔丘(邱)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安徽、江西,這四省的丘(邱)姓佔總丘(邱)姓人口的30%。福建為丘(邱)姓第一大省,古丘(邱)姓總人目的17%。全國基本形成了江南多丘(邱)姓,江北少丘(邱)姓的局面。

明朝時期,丘(邱)姓大約有3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5%,為第六十八位大姓。丘姓仍佔優勢,丘姓與邱姓人數比率為5:1,邱姓主要分佈在江浙地區,在兩湖、華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宋元明600餘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丘(邱)姓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人口增長率,丘(邱)姓人口淨增長率為94%。主要分佈於江西、福建、江蘇,這三省丘(邱)姓大約佔丘(邱)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浙江、廣東、山東、湖北、陝西,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總人口的30%,江西省的丘(邱)姓人口約佔丘(邱)姓總人口的27%,為丘(邱)姓第一大省。全國的丘(邱)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閩浙蘇粵丘(邱)姓人口聚集區。

五、當代分佈與姓氏圖譜

當代邱姓的人口已達423萬,為全國第六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2%。丘姓與邱姓之比的值已經變為1:7,邱姓成為主流。從明朝至今600餘年中,邱(丘)姓人口由33萬增加到423萬,增長了12倍多,邱(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餘年,邱(丘)姓人口呈^形發展。主要分佈於廣東、江西、臺灣、福建、四川,五省大約佔邱姓總人口的48。8%;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蘇、廣西,湖南,湖北、浙江,這六省區集中了邱姓總人口的26。4%,廣東大約佔邱姓總人口的17。2%臺灣是邱姓密度最高的地區,佔臺灣省人口的1。5%,為臺灣第十八位大姓。全國形成了粵贛閩臺、川鄂湘兩塊邱姓聚集區。在近600年間,邱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相比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南的遷移成為主流。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家訓

1、郡望堂號

邱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吳興。邱姓的堂號主要有河南、文莊等,“文莊”堂號典出明朝邱浚。邱浚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有《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採前人議論,加按語表述自己的意見。其代表作有《邱文莊集》。

2、宗祠楹聯

文雅希範;像立昭陵。

吳興才望;大學儀型。

山甫報國賜二字;上儀廉政列三清。

諸女工詩聯吟郎署;寡母善教篤學瓊山。

政邁沈劉,復見東南並美;御頌忠實,克兼文武雙全。

3、族規家訓

敬天地,奉祖先;積善德,篤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別夫婦,教子孫。

憫鰥寡,恤孤弱;杜奢華,尚簡樸。

正顏色,執敬語;勤桑農,精文讀。

慎交遊,戒淫賭;攻職業,擇鄰處。

優獎勸,明賞罰;謹冠婚,重喪儀。

秉師道,厚友信;遞薪火,傳古今。

尊禮法,睦宗族;崇家風,承祖訓。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佈收藏了邱姓族譜304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邱(丘)姓歷代名人115名,佔總名人數的0。25%,並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4%,並列排在第六十五位;邱(丘)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並列排在第六十九位。

歷史上邱(丘)姓的重要人物

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唐朝右武侯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丘行恭,詩人丘為;南宋學者丘國富:元朝全真教真人丘處機;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邱溶,大將丘福;清朝戲曲作家兼畫家丘園,作家丘心如;民國詩人丘逢甲。

八、尋根探源與宗族名勝

遊線一:山東省淄博市(發源地)——山東省濟南市(臘山祥龍觀)

(一)山東省淄博市邱姓發源地之一—齊國國都營丘

邱氏先祖姜太公呂尚,在現在的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時,這裡還叫做“營丘”。古人有以地名為姓氏的傳統,太公的一支後人便姓丘。後來“丘”逐漸演變成“邱”。到臨淄尋根的邱姓,可以在這裡找到很多齊國遺蹟,其中也包括祖先姜太公的墓、祠。

(二)山東省泰安市臘山祥龍觀——邱處機修煉處

據史載,祥龍觀是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修煉的地方。觀內有國槐、青桐各一棵,相傳是邱處機親手栽植的,含“懷童不老”之意,已有800多年曆史。祥龍觀所在的臘山,自古就是道家仙居之處,唐宋時期,就已經是魯西南的道教聖地。臘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西畔,湖邊“七十二山峰”險峰幽壑。此處稱得上是勝景重重,古蹟處處。歷史上,周穆王曾來此狩獵,隋代瓦崗軍首領李密曾在此留駐,唐朝藥王孫思邈曾在此採藥行醫。這裡又是程咬金、阮氏三雄的故鄉,晁蓋、吳用等初上梁山的起義根據地,水泊梁山的北路門戶。臘山廟會自唐宋延續至今。

大明湖、千佛山與趵突泉,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而聞名天下。趕上荷花節期間去大明湖是頗有一番風味的;在佛教名山千佛山登山遠眺,明湖如鏡,黃河似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趵突泉依然是古風古韻。

交通參考:由泰安乘車到後屯,車程1個多小時,車票18元。再從後屯換車到臘山,車程1個多小時,車票6—8元。門票:35元。住宿:住臘山,經濟房10元,舒適房50—80元,豪華房200元左右。美食:金牌化皮乳豬、幹萊炯肉、金錢沙龍、北菇扣鴨掌。特產:“三龍牌”糖酥煎餅、黃家烤肉、玫瑰醬、“福”字牌阿膠、刺繡、麵塑、黑陶、木魚石。順道遊:濟南市南距泰安60公里,南距曲阜155公里,都在一條鐵路線上,交通方便。

遊線二: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發源地)——北京市(白雲觀)

(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邱姓發源地之一——陳國轄地宛丘

淮陽縣是春秋時陳國的轄地,當時名為“宛丘”。古人有以地名作姓的習俗,所以當地的陳國人便改姓邱,為邱氏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處的平糧臺古城,就是4600多年前的宛丘之地。場址高約5米,面積100畝,呈正方形,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古老、面積最大,儲存最好的古城址。據考證這座古城是炎帝最早建都的地方、也是太昊的都城太墟。這裡出土過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品,古城墟上有許多原始人住過的土房痕跡,並殘留有原始人燒製陶器的窯址等。

景區:在鄭州市的新東汽車站搭乘到淮陽縣的大巴,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每小時一趟,車程35小時,票價43元,在淮陽縣招待所轉乘開往大連鄉的汽車在大朱莊下車,由此步行到平糧臺還有約500米的路程。在鄭州市中心汽車站也可搭乘到淮陽縣的公交車,但車次較少。順道遊:淮陽縣其他資訊詳見引言。

(二)北京市白雲觀

北京市西城區的白雲觀是為葬丘處機遺蛻而建。是我國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也是北京最大的道觀。丘處機,亦作邱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年輕時因慕道而隱修,後來成為王重陽的七位高徒之一。師傅死後,邱處機不遺餘力地傳播教義,他先借大金政權之力為道教創造了寬鬆的發展環境,後又應蒙古大汗鐵木真(成吉思汗)之邀,以75歲高齡赴西域與之見面,結合中原情況,為其提出許多治國安民的良策,深得成吉思汗讚賞,特賜他“神仙”之號,封爵大宗師。

回到中原後,丘處機由一方教主而位尊萬乘國師,全真道也因他進入了鼎盛時期,位居各教之旨。但後來道教弟子自恃地位不凡,在民間胡作非為,對儒教、佛教大肆欺壓,使道教大失民心。所以,丘處機死後,全真道一統教權的格局很快就被打破了。

交通參考:在北京市內乘16支、40、47、48、7/9、848等路汽車可達。門票:10元。時間:8:00~16:00

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馮志亮:經歷最為豐富的姓氏邱(丘)姓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擔任華夏易經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

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誌社總編,中國名家雜誌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家協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院高階學術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於中國文聯創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並痴迷於文學歷史,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新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零四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