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

若想了解一個地方的美食,就去品嚐這個地方在市井人間遍佈的各色小吃,這應該是瞭解一域美食,最恰當的素材。

尤其是早點,更是當地特色美食和地域文化一副最有風情的容顏 。

1

56歲的蔣瑞筠,已是兩個孫子的奶奶。但她每天,都雷打不動地在凌晨2點起床,去她的燒餅鋪開門做早餐前的準備。

在博山李家窯,一所中學附近,蔣瑞筠經營著一家“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店鋪。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報恩寺蔣家燒餅鋪的招牌

去採訪她,她忙得無暇顧忌和我說話。瘦小的身型,在不大的店內,頻繁穿梭。蔣瑞筠的燒餅鋪,連她在內,要有四五個人忙活。蔣瑞筠則是在爐邊,掌握烤製出爐的人。

熱氣騰騰的肉燒餅,出爐後火色均勻。燒餅正面圓潤地鼓起,表面光潔精神,看不到一處破綻。燒餅的反面略泛焦黃,也無一點黑跡。黃油油的肉燒餅,讓人看了就會食慾倍增。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剛出爐的燒餅

店內有兩個大塑膠桶,醃滿了博山酸鹹菜。

顧客來了,自不多言,隨便拿起小籃子,和蔣瑞筠說吃幾個,她就麻利地給顧客裝上。有講究的,會立於爐旁稍息片刻,專等剛出爐的熱燒餅。

你若在一邊靜觀,定會分辨出誰是老主顧。因為他們對店內的情況十分熟悉,不用詢問,就會自己去找出藍邊碗,到角落裡的一個保溫桶內,裝上油粉。再拿個小醋碟,去鹹菜桶裡,撈上點酸鹹菜。

兩個肉燒餅,一碗油粉,一小碟酸鹹菜,是大多顧客的標配。

這是博山早餐中,極有韻味的一個場景。沒有陽春白雪,少了高談闊論,主客間在無聲的交流中,傳遞美味。

等著也是等著,我乾脆也學著他人的樣子,去要上兩個肉燒餅,裝上一碗油粉,找個地方吃起來。

燒餅熱得燙手,我卻急不可耐地去咬上一口。蔣瑞筠將麵皮兌付地恰到好處,酥脆卻不墊牙,在口中溢滿面香。熱氣伴著肉香、蔥香瞬刻間噴薄而出,心中不免泛起喜悅,心想這是一種怎樣的征服。

這咬下去的第一口,分明就是在和肉燒餅,一種心理上的較量。

肉燒餅在以它的混合香氣,壓制我的味蕾。我卻想用“一口吃下去”的野心,滿足期待。在較量中,我還是敗下陣來。一邊吹著熱氣,一邊慢慢地一口一口沉住氣咀嚼著。

“咋樣?慢點吃!咱博山肉燒餅,得吹著熱氣吃才香連”。蔣瑞筠顯然已看破我的心思,在匆忙中朝我遞上一句戲言。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報恩寺蔣家燒餅傳承人蔣瑞筠

是的,博山肉燒餅要吹著熱氣吃才香。這是博山肉燒餅一種不成文的品味標準。

因為燒餅在爐火炙烤下,瞬間加溫。將燒餅餡料的水分,積蓄成氣體,從而讓表面在火力的指引下漲鼓。所以熱燒餅,要一邊吹著熱氣,一邊慢慢咬。

2

“報恩寺蔣家肉燒餅”製作歷史,從最初的家傳食譜,到從清朝末年蔣連基老先生建立“蔣家燒餅鋪”,再到今天蔣瑞筠的肉燒餅小店,前後已有300餘年歷史。是博山報恩寺蔣氏一門的特色美食,也是老博山城內,享譽四鄰的傳統特色小吃。

報恩寺蔣氏,是明末清初時期,博山大商蔣可瞻的後人。

蔣可瞻諳熟博山陶瓷製作技藝,是當時博山燒製經營陶瓷的大戶。為供兒子在國子監讀書,蔣可瞻將買賣做到了京城。

蔣可瞻在北京安定門外大街上,購置了一處臨街宅院。一邊做生意,一邊照顧在國子監就讀的兒子。

那年,李自成率部進京,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明朝滅亡。

後來,部下吳三桂不滿闖王縱容部隊在京城燒殺搶掠,憤然投靠清軍。李自成知道後,即發兵討伐吳三桂。清軍哪能讓吳三桂吃虧,於是很快將李自成戰敗。李自成戰敗後,倉皇逃出京師,臨走前命令部隊將故宮焚火塗炭。

再後來,福臨進京做了皇帝,開始修繕故宮。

蔣可瞻看到從故宮運出的垃圾,竟是做青花瓷的顏料“石青”。於是就與工頭商量:“我家宅院有一大坑,你們與其遠途出京倒垃圾,不如就近將這些垃圾運到我家,也順便幫我填了這個坑”。

工頭自然願意,當即應允。於是蔣可瞻就在宅院後牆,開啟一個缺口,以方便傾倒“垃圾”。工頭讓人們將“垃圾”就近送到“蔣家宅豁口”處,於是蔣可瞻便在悄無聲息中,發了一筆大財。

這就是北京鬧市“蔣宅口”的來歷。如今北京蔣宅口,已是北二環和北三環之間,一處重要交通樞紐,是多路地鐵公交的重要站點。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北京蔣宅口街景

蔣可瞻也因此,一度成為博山首富。

蔣可瞻到底有多富?其宅院,在大街報恩寺、姚家衚衕、西關街等多處有之。據史料記載,當年蔣家要“聚三族待以舉火者數十家近百人”。舉火,就是生火做飯的意思。

也就是說,蔣可瞻常年供養著家族百人的吃飯。這是古時大戶人家的一種優秀家風,似有“先富幫後富”的作派。在蔣可瞻的“舉火”食譜中,就有“炊餅”的記載。

炊餅,是燒餅的古稱。

白居易有一首《寄胡餅與楊萬州》的詩: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由此而言,早在唐代,華夏先祖已做得出美味的餅狀美食了。

3

清光緒十三年,因天災,蔣可瞻後人,民主革命先驅蔣洗凡的叔父,前清秀才蔣連基先生,由“腰纏萬貫”變為“一貧如洗”。

家中做飯的傭人,看到東家這種囧況,決定留下來幫助度過難關。為了生計及家族的延續,蔣連基在傭人的幫助下,設計了一款有一定量產的燒餅爐,在其蔣氏食譜中“麻餅”工藝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創制了形如滿月、鼓如壽頭,色澤金黃、外酥裡嫩的“蔣家肉燒餅”。

1887年初,“蔣家燒餅鋪”在博山大街報恩寺村開業。此時正值寒冬,燒餅出爐時香飄整個大街,烤麥香伴著肉香,讓吃到的人們讚不絕口,一時間供不應求。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店內報恩寺蔣家燒餅鋪介紹

報恩寺蔣家燒餅,從蔣連基算起,傳到蔣瑞筠,是第四代。

在我等蔣瑞筠時,與一位鄰座的老人攀談起來。老人姓趙,今年76歲,祖居大街雙磨衚衕,自小就熟知報恩寺蔣氏家族的風情。

在閒聊中,我問趙大爺:“咱博山傳統肉燒餅有什麼特點”。

趙大爺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老博山城內的肉燒餅,餡料絕不加醬油”。

他繼續說道:“因為要保證燒餅味道,選料都很講究,一定要用新鮮的豬肉和正宗的章丘大蔥,吃得就是那種原始的肉香味。加了醬油就染味了,而且也是本本分分,不加掩蓋地向顧客展示肉陷的品質。”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趙大爺說起老博山風情情緒高昂

就這一個特點,足以說明老博山人的正義商道。

過去老博山人在不大的地界內經營美食, 來買的都是回頭客。店家看中商譽,是最重要的。不僅要挖空心思地將美食做得好吃,以應對收入頗豐的產業工人挑剔。還要處心積慮地做好食材配伍和質量把關,將美食的品質時刻保持卓越。

不然,來照顧生意的都是四鄰親朋,萬一有點閃失,臉面都無處隔放。

我想,這也是博山美食之鄉的傳續之本。博山人對美食品質的一份敬畏,換來製作工藝的嚴謹。如此,就不難理解,博山諸多菜餚、美食,製作工藝尤其繁瑣複雜,各種預製流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原因了。

這猶如北京同仁堂老藥鋪“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店訓一般。

但從蔣瑞筠經營的這個小燒餅鋪一天的辛勞,就不難看出,經營這樣一家燒餅店,並不輕鬆。

她每天2點起床,忙完早餐、午餐後,下午四點半還要再到店裡,提前和麵。每天睡眠也就四個小時。

我聽後,不免有些心疼,輕聲問蔣瑞筠,這個年齡了,這樣幹累不累。

誰知她朗聲笑道:“說不累是假的,但我不能歇,不然老主顧們,跑順了退,早上沒地方吃個熱乎燒餅。有時候也煩氣,不想幹了。”

“但看到我的肉燒餅,被老主顧們認可,有的還提前定製,帶到北京、上海、重慶、雲南等國內各地,我也挺知足。讓遠在外地的家鄉人,想家時吃口家鄉的燒餅,就不想家連!”

呵!小燒餅店裡有大乾坤!我禁不住朝她豎起大拇指。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蔣瑞筠烤制的素火燒品相也不錯

我再問她,如何把控住燒餅質量。

她摸了摸頭上沁出的汗水,回答地更實在:“啥叫質量好,我不會說,但我們全家人都吃自己打的肉燒餅。我孫子孫女,整天嚷嚷著吃奶奶做的肉燒餅,吃不徐,我覺得這就是質量。”

生命中,有一種感動,是吃到親人用心烹製的可口飯菜。

蔣瑞筠的這份回答,何嘗不是一種崇高。她把顧客當親人,用心烤制每一個燒餅。讓所有吃到她燒餅的人,都有一種感動。

這就是,博山老百姓的美食,市井煙火中的一份清純味道!

博山食匠(1):/ 蔣瑞筠——報恩寺蔣家肉燒餅的傳承人

美麗的博山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