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韓國把端午節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說屈原是他們國家的”“韓國說孔子是韓國人”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聽到過這樣的話,所以大家都在嘲諷韓國為偷國!

“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其實,韓國在2005年向聯合國申遺成功的是江陵端午祭,並不是中國的端午節。而真正的端午節由我國在2009年申遺成功。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祭拜龍祖的節日。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

”,“午”為“

”。“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仲夏端午,蒼龍飛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因此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這一天大家用來祭拜祖先,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後來端午節被文人墨客演變成了各種傳說故事。其中大家普遍認可的就是紀念屈原這一說法。也有紀念伍子胥、介子推等等的說法。

“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那什麼是江陵端午祭呢?它和中國的端午節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很好理解,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也會過聖誕節一樣。中國自古就是亞洲最大的國家,文化強國,不管是漢字還是科舉制度,又或是服飾、食物等,這些民族文化代表早就在千百年前傳入了周圍的小國家。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他們和日本一樣對於中華文化的渴望是很強烈的。

而且在韓文發明前,朝鮮半島使用的是中國的漢字。

因為古朝鮮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他們能用韓語交流,但是不知道怎麼寫。後來漢字流入韓國後,韓國人就開始使用漢字。舉個例子,那個時候的朝鮮人學中文就有點像我們今天學英語。我們嘴裡唸的是“dog”的發音,但是在紙上寫的是“狗”。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古時候任何文化的發展流傳靠的都是書籍。那個時候的中國書籍都是書面語,文言文,我們中國老百姓用文言文溝通都會很困難,更別說朝鮮人了。因此,古朝鮮雖然借用了中國的文字,但是這個文字又沒辦法和自己的語言進行很好的融合,因此這就形成了文言分離的尷尬局面。也就導致了很多平民都是文盲。

在古朝鮮,也只有有錢又閒的達官貴族才願意學漢字,並以此為傲。

公元1443年,朝鮮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世宗大王,為了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提高識字率,派人出國深造,多次前往遼東,山東,積極學習文字的音韻,並參考了漢字、梵文、蒙古文的相關知識。最後搞出了一套非常優秀的文字,稱為“諺文”,也就是今天的韓文。

除了漢字,韓國也引進了中國的科舉制度。而科舉的教科書,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中國經典成為了朝鮮官員的必修課程。可見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地位之高,影響之深遠。

直到今天韓國學生還在學習中國的古典書籍。《三國演義》《水滸傳》裡的典故,他們都能信口拈來。就連《出師表》他們都會背誦。就連韓國人身份證上的名字也都是寫的中文。中華文化其實如同血液融入了韓國,這是分不開也割不掉的。

具體朝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端午節的,無從考證。但是在端午節入朝以後,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早就被地方化了。比如韓國江陵這個地方,每年的端午節會舉行薩滿祭神儀式,還有各種賽馬遊戲、音樂表演,盪鞦韆比賽等活動。而這些活動被統稱為“江陵端午祭”,這個活動就是2005年被韓國政府申遺成功的那個。所以說韓國人申遺,申的只是他們當地的這個傳統活動而已。

“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江陵端午祭表演

其實韓國很多地方早就不過端午節了,只有江陵這個地方還保留著這些傳統文化習俗,因此人家申遺本身就是無可厚非的。

近年來韓國日本這些周邊小國家對於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實遠遠超過了我們,這才是我們最該反思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在網上和韓國人對罵,這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