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隨著特斯拉汽車銷量和股價的雙雙暴漲,在中國市場上,有關特斯拉將建設第二家工廠的市場傳聞四起,甚至有內地媒體近日發文:這家新工廠將落地于山東青島。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傳聞。

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點選載入圖片

早在2020年7月,當時特斯拉中國的高管造訪重慶,就傳出了特斯拉有意在重慶建廠的訊息。此事雖然是不了了之,但是此後又相繼傳出了大連、天津、武漢、廣州、鄭州、青島等內地多個城市,都有意於第二工廠專案。

除了特斯拉自身的品牌光環之外,上海超級工廠所帶來的產業鏈協同效應,以及中國汽車市場上新能源車滲透率穩步提升,都讓中國的地方政府趨之若鶩,而馬斯克本人對於中國市場的看重,一再聲稱要讓中國成為特斯拉的全球最大市場,也讓開建第二工廠有了可行性。

只是,面對這些城市拋來的橄欖枝,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11月3日在個人微博上公開表示:關於第二工廠選址的訊息不屬實。考慮到陶琳負責特斯拉在中國的政府事務和公關事務,她的這番表態,還是頗具權威性。

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點選載入圖片

11月3日,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在其個人微博上否認了第二工廠的傳聞。(微博@Grace陶琳)

對於陶琳的迴應,其實也並不難理解,

對於資本市場香餑餑的特斯拉而言,當務之急並非在中國開建第二工廠,而是要進一步完善其市場銷售、售後服務及資料中心等本地化服務網路。

如果把電動汽車看成是帶了四個輪子的智慧手機,那麼造車與賣車只是開始,車載內容和售後服務會越來越重要,就像蘋果公司過去十年的進化軌跡:服務收入已經是僅次於iPhone的第二大收入板塊,那麼對於擁有“自研晶片+軟體+演算法”的特斯拉來說,未來無疑也得走這條路。

從現實情況來看,僅在今年前九個月,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就超過了20萬臺,全年大機率超過30萬臺的銷量,特斯拉在中國的存量車將達到50萬輛以上,而且幾乎都是近兩年銷售的,

售後問題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點選載入圖片

而且,隨著中國對個人資料保護的看重,雖然特斯拉已經在上海建立了中國資料中心,但是從資料收集到提供相關服務,不僅要遵守中國的法律規定,還得不斷提供適合中國使用者的本地化內容。

缺乏本地化的內容和服務,正是智慧手機行業三星、索尼等公司敗走中國市場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特斯拉的一大軟肋。尤其是隨著特斯拉的使用者,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擴充套件到三四線城市,使用者需求呈現多樣化的態勢,而特斯拉軟體的介面只是完成了單純的漢化,本地化服務還處於初級階段,更不用說給車主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了。

本地化、個性化、定製化,正是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在內容和服務環節的最大優勢,雖然從銷量上來說,目前造車新勢力跟特斯拉的差距還很大,但是從增速上來看,有機會在2024年前後趕上甚至超越特斯拉。

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點選載入圖片

此外,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趨緊會否持續到2024年,也是一大懸念,由於上海工廠在2021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產能是服務於出口,由此擠佔了中國市場的供應量,從資料上來看,今年上海工廠有望達到45萬輛的產能,其中中國市場30萬輛,海外出口15萬輛。

但是,隨著特斯拉柏林工廠在今年底的投產,柏林工廠將會成為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供應中心,那麼上海工廠現在出口到歐洲的產能,就可以釋放中國本地市場,從而緩解目前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上海工廠目前還處於一期建設階段。今年年初,特斯拉中國就明確表示,2021年內將上海工廠(一期)的年產能從25萬輛提升至45萬輛,並在今年6月底完成了產線改造,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對於工廠的二期專案何時啟動,卻一直沒有采取回避態度。

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點選載入圖片

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一期工程的產提升到45萬輛,圖為上海工廠的生產線。

考慮到目前上海工廠的供應鏈已經初具規模,包括寧德時代這樣的核心供應商也在擴建電池產能,從經濟的角度,建設上海工廠二期無疑是最佳選項,優先順序恐怕也高於開建第二工廠。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內地多個城市正在爭奪的第二工廠,大機率要在上海工廠二期專案建設開始之後才會啟動選址,至於真正落地建廠,恐怕得到2024年甚至2025年之後了。

當然,考慮到馬斯克的雄心與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容量,對於特斯拉來說,建設第二工廠幾乎是必然,否則不可能實現其到2030年全球銷量兩千萬輛的承諾。

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落地青島? 馬斯克的精明計劃還是另有所圖?

點選載入圖片

因此,目前談第二工廠還言之過早,但

是從特斯拉的角度,各個城市積極釋放訊號爭取特斯拉去建廠,其實就是給上海以壓力,讓上海第二工廠的拿地成本和建廠成本更低,稅收等方面優惠條件更多,從而實現特斯拉利益的最大化。

而這也是特斯拉一貫的談判策略,就像馬斯克選擇從加州搬到得克薩斯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