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名人簡歷】

勾踐(約前520-前465年),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大禹後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臥薪嚐膽”而名垂千古。

【歷史功過】

吳王闔閭曾於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儲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後,臥薪嚐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後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成語典故】

「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臥薪嚐膽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睡在乾柴上。嘗膽:嘗苦膽。

釋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賞析:在紛繁動盪的春秋戰國時期,勾踐、夫差分別在越國和吳國登上王位。自負的越王勾踐在椒山與吳王夫差大戰,敗後被押在吳國為奴三年,歷盡屈辱。吳王夫差要在諸國中稱霸,欲留下俯首稱臣的勾踐,但吳相國伍子胥則認為不殺勾踐必留後患。因此,“殺與不殺之劍”始終高懸在越王勾踐的頭上,勾踐他在范蠡、文種、西施等越國臣民的幫助與扶植下,二十年如一日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終於戰勝了吳國,實現了復國的宏願。

一成一旅

出處:《左傳·哀公元年》

釋義: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單薄。

賞析:春秋時期,為給父親報仇的吳王夫差,派兵進攻越國,一直打到都城會稽。越王勾踐沒辦法只好派大夫文種向吳王求和,夫差同意議和。但伍子胥堅決不同意,說夏後相的遺腹子少康憑藉虞部擁有一成一旅,慢慢強大,先後把過國等滅掉,使禹的霸業得到恢復。章炳麟《致柳亞廬書》:“同川之甚,千鈞系發,復得諸弟與松岑諸君,盡力持護,一成一旅,芽櫱在茲。”

含蓼問疾

出處:《國語·越語》

釋義:以“含蓼問疾”表示國君與民同甘共苦,勵精圖治。

賞析:春秋之時,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把他囚禁了三年,後來放他回國了。越王勾踐為了復仇,對內不顧勞苦,臥薪嚐膽,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眼睛疲倦了就口含辛辣的蓼草;在外撫慰百姓,終於使國家強大起來並消滅了吳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日: “觀其(指劉備)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人物傳說】

越王山的傳說

相傳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王和吳王的軍隊在縉雲與仙居邊界的一個山岙裡打了一仗。越王被吳王圍困在山上,在萬分危機的情況下,越王在一座土地廟前拜神保佑,當即整個山上草木兼兵,助越王勾踐單槍匹馬,逃出吳兵包圍,但吳國士兵還是緊追不放,當越王逃到一處種著絡麻的田地時,眼見追兵即將追來,危急之下便棄了白馬一頭鑽進麻田,暫時躲過了追兵。而後越王移步往東,又躲藏在一塊巨石後良久,見追兵確已過去,才在距巨石東邊不遠的一個小山岙裡搭草寮暫居。事後,越王想起了自己在情急之下遺棄的心愛的白馬,一氣之下,扔掉了馬鞭。

還相傳當年越王勾踐在縉雲越王山被打了敗仗後,一路逃跑從黃連坑方向到古方山附近,後面追兵不斷,剛好到三個佛時,越王躲藏到神壇下面,一下子出來很多蜘蛛,結成層層蜘蛛網將他蓋住。吳兵搜尋過沒有找到,以為走遠繼續前追,過上坪村後沿路遠去。從此越王“臥薪嚐膽”,招兵練武,東山再起,打回會稽(今紹興),以此為都重建越國,當了國王。所以敕封救過他命的“三個佛”為“紫殿”。

傳說,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衰。為紀念越王,這一帶留下了許多頗有意義的地名:吳越軍隊交戰過的那座山叫越王山,山上還建有越王廟,為紀念越王,後來附近的村民多會到越王廟求神保佑,據說曾經有個很繁華的時期,當然現在已經沒落了,但是每年的農曆6月16日,會有很多附近的村民延續的這個習俗。吳越軍隊交戰的山岙叫越陣,現在的越陳村(越陣)顧名思義就是越軍與吳軍打仗時的戰場。稠門村(酬門)就是越王酬謝當地老百姓的地方。越王躲藏過的兩個地方,一個叫麻田,另一個叫葉巖頭(原名隱巖頭,因“隱”與“葉”仙居方言是近音,後便改稱葉巖頭)。越王暫居之地則謂王寮(今黃寮)。此外,為紀念白馬,葉巖頭村後那座山名白馬山,白馬經過的永安溪叫白馬經坑(今名金坑),越王扔馬鞭的地方叫馬鞭頭。人們還在越王丟失白馬的前樁(今名前莊)修建白馬殿以示紀念。

「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為“魚腥草”定名

“魚腥草”別名側耳根、豬鼻孔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國傳統醫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它常與蘆根、桔梗、瓜蔞等配用治療肺膿瘍、痰熱喘咳。與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等同用治療熱毒瘡瘍。其實,它名字的由來與越王勾踐還有一定淵源呢。

相傳,當年越王勾踐兵敗,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他忍辱負重假意百般討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國。誰知他回國的第一年,越國又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為了和國人共渡難關,勾踐翻山越嶺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他終於發現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生長能力特別強,總是割了又長,生生不息。於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而當時挽救越國民眾的那種野菜,因為有魚腥味,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

也有人說相傳宋朝熙寧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漲,泥沙淤塞,沖毀房屋,淹沒農田,弄得沿河兩岸侗民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傳說雨停水退後,沿河兩岸的侗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樣的一種病,整天拉稀。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很差,沒有人知道得的是什麼病,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

就在這緊要關頭,在白馬灘侗寨(今芷江新店坪鎮白馬鋪村)裡,有一個張姓後生手持一把魚腥草,對寨子裡的人說:“這種草大概可以治這種病,大家不妨試試看吧。”

侗民們半信半疑,想了想,反正等死也是死,那就死馬當作活馬醫吧,試一試也無妨。於是,侗民們就拖著病軀上山下地挖魚腥草的根吃,果然病情見好。訊息很快傳遍了沅洲各寨,所有染病之人全都因吃了魚腥草把病治好了。

原來,姓張的後生是因為他家常用房前屋後的魚腥草餵豬,左鄰右舍的豬都病了,惟獨他家的豬沒有發病,全家人都甚覺奇怪。由於他對草藥也略知一二,他想:難道是吃了魚腥草的緣故?難道魚腥草可以清熱解毒、通淋利尿?於是全家人試著挖魚腥草吃。果然不出三天,全家人的病情大為好轉。

從此,沅洲侗民對魚腥草特別珍愛,覺得越吃越好吃了。吃的方法也越來越講究,把魚腥草在地下莖洗淨切短,拌上烤香的辣椒粉、生薑、芫荽、蔥蒜、味精、香料、食醋等。就這樣一直吃到今天,吃出了一種傳統美味,吃出了一道藥食同源的佳餚。

【生平大事】

聲東擊西——吳越笠澤之戰

春秋末年,長江中下游的吳、越兩國經過十餘年的相互討伐,越國漸有吞吳之勢。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國乘吳王夫差率軍北上與晉爭霸、國內空虛之機攻入吳都,因夫差急率大軍來救,乃暫與之議和而罷。

時過四年,吳國大旱,人民紛紛移居海邊捕撈魚蚌以就食,國勢益虧,這使一直念念不忘滅吳報仇的越王勾踐感到,滅吳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是年三月,勾踐令大夫文種留守國內,他親自與大將軍范蠡統領五萬越軍伐吳,吳王夫差忙率六萬吳軍迎敵,兩軍在笠澤江兩岸紮營對峙,誰也不敢輕易渡江主動進攻。

入夜後,“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即左右兩隊相互配合、相互接應,於夜深之時,兩隊鼓譟而進,殺聲震天,渡至江中而止。

「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吳王夫差突聞越軍乘夜來攻,見越軍分左右兩路渡江,不敢怠慢,也分兵兩路沿岸列陣以待之。

勾踐的“左右句卒”不過是誘敵之兵,越之三軍卻在吳軍忙著列陣應付鼓譟而進的“左右句卒”的時候,偷偷地從吳軍防線的中部銜枚渡江,至江北後,潛至吳軍營前。吳軍正全神貫注地計劃迎擊呼喊著渡河的越兵,一點沒有發覺越軍的主力已偷偷渡江逼近了自己的營地。

越軍潛至吳中軍營地,猛然發動了進攻,吳之中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一敗而不堪收拾。吳之左右軍也顧不得防禦正面渡河的越軍,調頭來救中軍,又遭到了越軍主力與已渡河的左、右兩隊越軍的夾擊,馬上就落敗了,夫差只得帶著殘兵敗將退至二十里外的沒溪。

越軍在范蠡的率領下追至此地,夫差忙奔向吳都,一路上,吳軍在越兵的追擊下傷亡無數,殘兵退人吳都,越軍則窮追至此,展開了對吳都的攻堅戰。

因為吳都城防甚固,越軍改變戰術,將吳都圍困起來,築越城於吳都的西門外,計劃長期圍困吳都,使之不戰自破。

這一圍即是兩年多。直至公元前476年,越軍才設計使夫差突圍,在姑蘇山將其殲滅,夫差自殺,至此,越終得滅吳。

而笠澤之戰,實為越滅吳之關鍵一役。勾踐一面派少數兵力作為正兵,從正面喊叫著進攻,以引起吳軍的注意。而以主力部隊作為奇兵,在吳軍佈防的空當悄悄渡江,潛至吳軍陣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戰即將吳軍擊敗,並乘勝追擊,將窮寇圍困於吳都城內,再徐圖之,直至將吳國滅掉。由此可見,勾踐與范蠡深得“兵者詭道也”的真諦,以少數兵力為正兵,卻以主力為奇兵,奇正結合,卒成大功。

值得指出的是,越王勾踐雖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滅吳之戰的所有謀略,實乃盡出之於范蠡。范蠡看出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便像孫武那樣,功成之後飄然引退,泛舟五湖,成了一代富商。

【名人評說】

司馬遷: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

【歷史遺蹟】

「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儲存完好,劍長55.7釐米,出土時寒光閃閃,劍刃仍很鋒利。劍身滿布黑色菱形花紋,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鐱(劍)”八字。劍柄、劍格烏黑,劍格兩面鑄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與綠松石。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11道寬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堪稱我國國寶。

「名人歷史百科」雖臥薪嚐膽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越王勾踐

越王大墓

1998年在浙江紹興,傳出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考古發現,越王陵墓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惟一一座越王陵墓。

《越王勾踐墓》

宋·柴望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

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雨打亂花迷複道,鳥翻黃葉下宮牆。

登臨莫向高臺望,煙樹中原正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