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雖名揚千古,臥龍先生在茅廬中的一番話卻欺瞞了劉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成就大業。在茅廬中,孔明告訴劉備——老曹、孫權咱們都打不過,要想建功立業就要幹掉劉璋,取得西川。

劉璋是個無能之主,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劉備採納了孔明的意見,下一步便將矛頭對準了益州,誰料想劉備卻被孔明給騙了。

隆中對雖名揚千古,臥龍先生在茅廬中的一番話卻欺瞞了劉備

劉璋一個庸主,怎麼能讓益州民殷國富呢?《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記載:“吏民鹹欲死戰。”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當劉備率軍包圍成都之時,成都軍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誓死抵抗。偏偏是劉璋最沒骨氣選擇了投降,成都軍民因而痛苦。

其實在益州真正有能力、有大志的正是劉璋的父親劉焉。劉焉早年在洛陽做官,後來調任益州,領益州牧。而後劉焉的野心越來越大,他聯合西涼馬騰,想要襲取長安。後來事情敗露,自己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被人幹掉,沒多久劉焉就去世了。

趙韙是益州豪族出身,他看劉璋是個仁懦之人,可以為自己所用,就上奏朝廷封劉璋為益州刺史。沒過多久,朝廷的敕封就下來了,封劉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趙韙為徵東中郎將。

令趙韙沒有想到的是,劉璋雖然仁懦,卻也並非無能。幾年後,趙韙起兵謀反,被劉璋鎮壓,不久後趙韙被部將反叛,戰敗身死。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璋頗有能力,並非如孔明所說那般無能。

隆中對雖名揚千古,臥龍先生在茅廬中的一番話卻欺瞞了劉備

這下好了,劉璋獲得益州絕對的主導權。漢中張魯又成為了劉璋的眼中釘,劉璋與之相持多年,他想要投靠曹操。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手下張松、法正都勸劉璋不要投降,曹操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而荊州劉備同為漢室宗親,眼下不如聯合劉備征討張魯。

劉璋同意了張松的看法,派法正去與劉備處聯盟。沒想到這竟然是劉備的“假途滅虢”之計,劉璋引劉備入川,實則是“引狼入室”。

隆中對雖名揚千古,臥龍先生在茅廬中的一番話卻欺瞞了劉備

劉備的軍隊進入益州,劉璋率領三萬人馬迎接劉備,並給了劉備很多糧草、物資。劉備答應劉璋幫他擊敗張魯,第二年本應進兵漢中的劉備突然向南殺回成都。劉璋沒想到會是這樣,軍隊節節敗退。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兵圍成都。劉璋言道:“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隆中對雖名揚千古,臥龍先生在茅廬中的一番話卻欺瞞了劉備

說完就向劉備投降了,假如劉璋真如孔明隆中對所言不體恤將士,為何今日劉璋能說出這樣一番話?假如益州如孔明之言,各個反對劉璋,思得明主,又何來成都軍民的誓死抗爭呢?

劉備若想建功立業必須取西川,劉璋只能是一個闇弱之主被劉備取代了。在這個問題上孔明是向劉備說謊了。

隆中對雖名揚千古,臥龍先生在茅廬中的一番話卻欺瞞了劉備

劉璋的失敗正是因為其太過仁慈又不聽人言,他分不清誰說得對、誰說得錯,往往在十字路口上選擇了錯誤的道路。

許邵評曹操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像是劉璋之輩,如若身逢盛世,他的仁懦足可以治理州郡、安撫百姓。而在亂世,一隻豺狼、猛虎如果沒有爪、牙,只能被人當做是綿羊,到頭來只能是任人宰割了。

求關注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