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戰國時期,井田崩,諸侯起,七雄並起逐鹿天下。長平之戰、馬陵之戰、邯鄲之戰不一而足,每每大戰興起,地方千里之諸侯,往往動輒起十萬甚至數十萬大軍相互拼殺。但是千年之後,作為制度和裝備更加完善的,而且擁有地域面積比戰國更加廣闊的明清時期,卻連幾十萬人都要用湊來的,而且如果人數再多的話,就會出現進退兩難糧草不繼的尷尬情況,這是為何呢?

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為何看似更加強大的明清,在戰爭動員能力方面會與戰國諸侯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其實,在明清時期的兵和戰國時期的兵是不一樣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軍隊是逐步朝著在精不在多的方向發展的,所以兩千年後的明朝,軍隊的作戰素質是戰國時期的軍隊不能比的,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兵員素質越高,訓練成本也就越高,相應數量也就減下來了。並不能說明朝的軍隊真的變少了,數量不能代表質量。

而戰國時期,幾乎是全員皆兵的狀態。就比如說長平之戰吧,整個秦國的總人口才300萬,而秦王卻給白起匯聚了50萬的有生力量。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各國普遍採用的是全民皆兵,即所有15歲以上男子都要服兩年及以上的兵役。

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而且每次兵役結束之後,這些男子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參加一次軍事訓練,而有些男子幾乎是終生待役,即國君有令便要隨時出征。可反觀明清時期,經過千年時間的演化,此時的明朝或清朝基本都是脫產的職業軍人,說白了就是這些士兵已經不用再為口糧發愁,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打仗,除了打仗就是訓練,根本不用像之前一樣不打仗了還得回家種地。

而明清的社會性質和戰國時期的社會性質擁有著最根本的不同,明清是封建社會,而戰國呢,是奴隸制農耕社會。國君一句話下面的臣子和百姓都得奉命,所以動員起兵員也是相對簡單。

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但明清時期呢,除了軍隊的制度已經經歷過調整,越來越有制度化和規範化。明清的商品經濟也得到了高速發展,尤其在明朝中後期,商人與官員勾結,將普通的農民階級欺壓的是非常悽慘,所以明朝雖然看似強大但動員力量也是著實不行,不然以他近乎億人的人口基數,也不會只能動員起十餘萬計程車兵。

清朝就不用說了,他們的核心力量八旗兵總共就只有十萬人,而剩下的綠營兵雖然多但根本不被統治者信任,因為他們都是漢人,所以我們看清朝時期的戰爭基本也都是十餘萬撐死。

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