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曼德拉效應持續發酵,德雲社受其害,唯有破局才是出路

相聲圈亂象已根深蒂固,形成今日之局面,從人的內心深處觀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名利之爭;借名利之爭演化成雅俗之爭。

亂象的開始,必須要提05年之前。當時的大環境下,相聲沒落十分徹底,已經關乎到生死存亡。而沒落最根本原因有2種;

1:活躍在電視上的相聲演員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年只有2~3場電視演出機會,縱然是大師級名家,其表演技巧也會僵化。語言藝術終究逃不出藝術的範疇,凡是藝術就需長期的如琢如磨,方能臻於至善!

2:身份地位的轉變,讓他們忘記了相聲演員的本質就是為公眾服務的藝人。文藝工作者成了上層人物,去小劇場演出自然瞧不上,於是紛紛轉行拍電視、接代言,或者經商從政。

相聲界曼德拉效應持續發酵,德雲社受其害,唯有破局才是出路

至於網上流傳當時文化娛樂渠道大量豐富、社會節奏變快等都是次要原因;最好的證明就是05年郭德綱火了。都說戲曲沒落,那為什麼張火丁場場演出一票難求?

可見當時相聲衰落是人出了問題!

到了05年,草根郭德綱橫空出世,新聞媒體鋪天蓋地的介紹,媒體採訪是應接不暇,儼然成了相聲界的大名人。

此消彼長,不用思考都知道當時相聲界的氣氛開始發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05年之前郭德綱與同行並沒有多少矛盾,沒火之前無人問津,更無人指責他三俗。

一切突變的開始,都要歸咎於他的名聲大噪。緊接著各種批評的聲音接踵而至,如“下三濫”、“返場21次沒有藝德”等聲音陸續登場。

相聲界曼德拉效應持續發酵,德雲社受其害,唯有破局才是出路

馬季當時就說:“我不想參與這些矛盾,一個郭德綱就使相聲熱起來了,我認為作為相聲界這是好事。”

相聲突然火了,行業內也“熱鬧”起來了。2006年一場醞釀已久的“大會”就此拉開了大幕,此“大會”可以說奠定了相聲界今日的格局。當時提倡藝德本沒有錯,問題就出在道德之爭的表面下是否暗藏名利之爭?值得推敲!

從此矛盾開始激化,面對行內的各種指責,郭德綱十分倔強,無論是面對媒體還是作品中,各種調侃針鋒相對。直至2010年那場聲勢浩大的又一次“大會”,徹底將相聲界問題曝光在公眾面前。隨後一系列事件頻發,德雲社不得不停業整頓。

這次“大會”後,直接的影響就是公眾一提到德雲社、郭德綱,就掛鉤三俗,於是這種奇怪的“曼德拉效應”在公眾的印象中漸漸根深蒂固。

納爾遜·曼德拉是南非前總統,2013年逝世,但在全球很多人的印象中,曼德拉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牢中去世了。這就是著名的“曼德拉效應”,指的是一種集體性記憶和事實不符現象。

相聲界曼德拉效應持續發酵,德雲社受其害,唯有破局才是出路

正因“曼德拉效應”的持續發酵,讓我們把郭德綱、德雲社和三俗劃上了等號。以這3年為例;

我們是否看到德雲社綜藝一味地討好觀眾、喪失底線?

德雲社相聲演出是否敗壞社會風氣、為了一時利益就不擇手段?

平心而論,若真的存在此類問題,別說是普通公眾,就連現在的德雲粉絲也不可能接受,誰願意去“粉”這樣的一群人呢?

相聲界曼德拉效應持續發酵,德雲社受其害,唯有破局才是出路

實事求是的講,郭德綱早年的相聲作品確實存在“擦邊球”內容,但並不多;其中不乏人文典故,名理哲言,況且他也不是靠三俗成名的。

之所以相聲界的雅俗之爭曠日持久,歸根到底,還是名利之爭讓雙方都騎虎難下。乃至於含沙射影的批評德雲社,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傲慢與偏見,以及一味的上綱上線。

當然也不可否認,提倡藝德是身在高位的社會責任和文化自覺,但出發點並不純粹。

相聲界曼德拉效應持續發酵,德雲社受其害,唯有破局才是出路

如今的德雲社早已告別昔日的草臺班子,自德雲影視文化公司的成立,表明它正在向著大型的現代文娛企業的方向邁進。但三俗標籤必將制約其自身發展,有損企業的社會形象,不利於今後市場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破局行動迫在眉睫!德雲社應該積極響應相關號召,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比如,5月份郭德綱微博轉發行內的“倡議”,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