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870年的中國農民寫真

老照片:1870年的中國農民寫真

一箇中國工會的首腦

照片中的這位中國紳士身穿“盛裝”,故作冷淡、嚴肅的面孔上流露出一絲抑制不住的笑和商人的精明。他是一個商業協會的負責人,該協會最初的建立目的是維護某一特定人群的利益。協會中較有權勢的成員會對其他人實行打壓,從而聯合起來輕易地提高或降低匯兌、提高或壓低商品價格。當對外貿易的商品受到影響時,許多外國商人就會面臨破產。

老照片:1870年的中國農民寫真

上海苦力

照片中的這三個苦力是中國數百萬苦力中最普通的三個。雖說有句諺語形容人“愚蠢得像苦力”,但這些苦力實際上非常敏銳,精通生存之道。大部分艱苦的工作他們都能做,比如搬運、划船、犁地或拉車,無論載物多麼沉重、裝置多麼笨拙,他們都能完成。在私下裡,他們無疑是社會中最值得尊敬的人,但在公共場合,他們給人的印象是強壯、髒、不誠實。

老照片:1870年的中國農民寫真

單輪手推車

這是一輛非常原始的單輪手推車。乘坐單輪手推車的乘客至多兩人,而且座位非常窄小、侷促,車輪前的鐙子可供乘客放腳,體型嬌小的女性可將兩腳全部放在鐙子上,男性恐怕只能懸空一隻腳了。當地人把這種車叫作“手扶馬車”,這種車可以走得很快,走起來還伴隨著尖銳的吱吱聲,這是人為弄出的一種聲響,或許是為了枯燥的旅途中增添一些“音樂”。

老照片:1870年的中國農民寫真

棉卷機

該機器是由兩個水平的木輪組成,透過手和腳的協調轉動木輪,將原棉和棉籽分離。照片中正在勞作的婦女應是普通農民的妻子,旁邊正在抽菸的男子應該是她的男主人。

老照片:1870年的中國農民寫真

棉紡

在那個年代,中國沒有珍妮機。18世紀中期,英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而中國的所有布料和紗線,都要透過圖片中這臺原始的機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