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電影號一下脈

原標題:為中國電影號一下脈

為中國電影號一下脈

《號脈電影》(增訂版) 周鐵東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朱青

電影自誕生以來,關於其藝術和商業的討論就從未止息,製作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是每一位電影人的夢想。然而真正能兼顧兩者的電影人鳳毛麟角,能取得一方成功已屬行業的佼佼者。好萊塢商業大片不乏藝術精品,歐洲藝術電影也需要遵循商業運作規律,它們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工業一路高歌猛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電影工業尚存許多不足,口碑與票房常呈割裂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有人站在國際視野,將國產電影放在世界電影的譜系中進行對比和剖析,對電影人來說無疑是善莫大焉。

《號脈電影》(增訂版)就是這樣的一本書。“號脈”,顧名思義,號中國電影工業之脈,找出病因,開出藥方。作者周鐵東曾在《大眾電影》《中國銀幕》等雜誌開設專欄,又曾擔任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從事電影進出口工作三十餘年,擁有十年好萊塢影視工作經驗。另外,周鐵東還是麥基那本著名的劇作教程《故事》的中文翻譯。由這樣一位深諳電影商業之道的人來“號脈”,可謂相得益彰。

當然,作者的履歷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還是讓我們看看內容本身吧。

作者首先提出“中國內容,中國機會”這一原則,將中國電影的海外銷售歷程和銷售策略放在首位。他詳細梳理了新中國電影在各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對外交流的歷程,讓讀者能快速而又直接地看到中國電影從最開始的對外基本零交流,到一步步走向世界的過程。這些經驗,對有志於開拓國際市場的電影人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在分析《赤壁》的發行策略時,作者提到一箇中美觀眾審美差異的問題。《赤壁》在國內票房尚可,但口碑不理想,因為導演為了照顧美國市場,加入許多讓國內觀眾感到齣戲甚至笑場的情節。然而諷刺的是,這些意圖投西方人所好的改動在西方也未取得預想的效果,本片在美國的票房依然慘敗。作者認為,其根源在於西方觀眾缺乏對三國曆史背景的瞭解和認同,甚至連周瑜(Zhou Yu)和趙雲(Zhao Yun)的名字都分不清。這也與電影的內在人文價值有關,成功的電影背後必定有其文化肌理存在,商業片和藝術片各有其謀生之道。

不過說到此,作者不斷提及一個在好萊塢風行的理論,那就是“電影是做出來的,不是拍出來的”。也就是說,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商業運作,而非僅限於內容本身的質量。《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將名字簡化為更簡潔的《鐵猴子》,又在宣傳海報上標註了西方觀眾都熟悉的“昆丁·塔倫蒂諾出品”的字樣,同時加上了“比《臥虎藏龍》更有趣”的宣傳語,甚至連影片的配樂都全部替換為模仿《臥虎藏龍》風格來增強賣點,最終影片票房大賣,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票房排名第十一的外國電影。

除此之外,作者對好萊塢電影工業問題的細微講述,堪稱好萊塢電影行業大觀,可幫助讀者迅速瞭解美國電影工業的諸多細分。比如其中提到好萊塢電影分級的社會道德準備和社會心理學原理,講述了好萊塢電影關於分級制度出臺的趣事;另外還講述了國家依靠電影外景帶動地方產業的“外景地經濟”、好萊塢的行業規範、依靠電影而生的下游產業——電影雜誌、電影評論家對電影的影響,以及編劇、製片、發行等諸多工種在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

關於好萊塢的商業“潛規則”也頗有趣味,其中,作者提到的好萊塢製片方的融資技巧,很具有參考價值。最典型的就是電影《古墓麗影》,因為製作方巧妙的風險管理,這部影片創下了零成本拍攝大片的奇蹟,成為電影史上的融資經典。

在分析其他國家電影工業的成敗得失時,印度寶萊塢電影的興衰對我國電影人尤其具有借鑑意義。寶萊塢電影幾乎與好萊塢電影同時發展,但如今兩者世界影響力對比懸殊,根源在於寶萊塢的文化自閉。印度電影固然成功抵禦了外來電影的文化侵襲,保持了印度本土電影純粹的民族性,但這一扇封閉的文化大門同時也將印度電影關在世界之外。包括電影技術對電影藝術的負面影響也在作者的討論範圍之內,他對3D技術能否成為主流提出的質疑,令人深思。

總之,本書對電影發行、製片、營銷等從業人員來說,可謂是一部“中國電影海外發行成敗案例集”,具有借鑑意義,而對導演、編劇等一線創作人員來說,也有相應的啟發,值得一讀。

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