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今年的6月13日

是我們的

“文化遺產日”

中國的文化遺產

凝聚著

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和現實傳承意義

它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

“根”和“魂”

那文化遺產日是什麼?

為什麼要設立這樣的一個日子呢?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人類的文化遺產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我們就來品一品

光澤那些獨具特色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看這裡

傳統技藝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在光澤縣,還儲存著一種古老的木雕活字印刷術,仍然沿用著千百年來先民們發明的印刷技術。早在北宋仁宗時期(1041-1048),傳說中的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在同時期人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就有詳細的資料介紹,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夢溪筆談》中所介紹的活字模是用泥雕燒陶而成的,而在光澤縣,至今仍保留了自雕的木活字模印刷書籍的技藝,而且還具有實用價值。從古至今一代一代仍在傳承的一種古老技術,仍有頑強的生命力,不可不謂是一種奇蹟。這種小作坊之所以能繼續存在是與一種民間習俗有關,在一些宗族編修族譜時,習慣用木雕印刷製品。有些廟宇印製經本和紙質敬神用品也喜歡木雕印製,所以才能延續下來。

雖然現代印刷技術有了飛快的進步,但木雕活字印刷仍能夠存在下去,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其進行妥善的保護和繼承,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好的教材,但是目前只有一個家庭擁有此項技術,而傳承人也只有一位,此項技術極有失傳的危險,必須加強保護措施。

木活字印刷術於2011年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傳統醫藥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光澤縣早在宋朝時期中醫藥就已十分發達,明朝時期湧現出李默安、裘尚均、元道一等技藝精湛的中醫藥界名流。民國初較有名的中藥店有潘鴻斌的“德記昌”、餘春霖的“太和春”等十餘家藥鋪。據光澤縣醫藥志記載,最早的是1884年江西省南城縣潘鴻斌在光澤縣城關開設了“德記昌”中藥鋪,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歷史。清朝初期,江西南城人在光澤城區開設中藥店達十八家,帶來了“建昌幫中藥飲片加工炮製技藝”,他們能醫能藥,既當老闆,又當藥工,既當師傅,又帶徒弟,口傳身授,湧現出餘春霖等享譽省內外的中藥加工炮製大師。

“建昌幫”中藥加工炮製技藝的精髓是其獨特的炮製技藝可以歸納為“工具輔料土特,工藝取法烹飪,講究形色氣味,毒性低療效高”四句話。加工工具刀齊全,特色工具多,切藥刀與眾不同,有具把刀,面大、線直、刃深、吃硬、省力,一刀多用及切片斜、薄、大、光等特點。

“建昌幫”中藥加工炮製技藝於2019年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傳統技藝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閩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中遍佈在青山綠水之間,富有地方特色和區域文化的古民居就是典型的歷史文化產物。它的建築特色源於徽派建築藝術,其藝術與人類生存、社會變遷、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是歷史的留跡,藝術的展現。當今要保護好古民居,就需要保護傳承好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閩北古民居傳承營造技藝的主要特點,是用於損壞古建築物的糾牆,按原物製作柱、梁、枋、窗、門、翹角、斗拱、雀替、藻井、古戲臺、古廊橋、廟宇等土木結構的建築物原樣。要仿古逼真,因而傳統古民居營造技藝是關鍵,在維修、再建古建築物中,門窗製作不能用鐵釘,膠板不能用膠水,只能用熱砂炒製出的竹釘。按此技藝,維修復原後的古建築物,又可歷經數百年的自然災害侵襲,木結構基本不鬆動,不倒塌,不毀壞。

技藝價值傑出,保護技藝關鍵。光澤縣司前鄉毛景榮師傅是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的傳承人,他所傳承的木工建築技藝,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傳統多層建築的樑架結構安裝技藝,明清古代建築的雕刻、花格技藝等等,這些技藝不僅體現了傳統建築實用、省料、美觀的特點,同時在古建築的維修、復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來,此項傳統木工營造技藝已經在光澤縣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復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鄉土建築被現代新鄉土建築所取代,然而基於古建築修繕、重建所不可缺的傳統工藝技術卻是永無止境的。古建技術有其獨特的持續性和延傳性,以及持久的鮮活性與實用性,隨著國家對不可移動文物的高度重視,它將逐漸形成一個行業,形成一門學科。

歲月星移斗轉,技藝滄海桑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閩北古民居傳統手工營造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純手工工藝、糾牆技藝的學習和勞作比較辛苦,很多年輕人吃不了苦,也不看好它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古建築技術的使用仍然帶有侷限性,現代建築結構不適用,所以市場前景相對不夠廣闊,加上外出打工賺錢又快又多,學手工技術的人就越來越少。因而,保護傳承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於2017年1月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民俗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量橋”是光澤本地方言,普通話就是走橋和過橋的意思。寓意是用虔誠的心追求平安。光澤民間自古就有選在七夕這天“量橋”,因為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個好日子,天上是牛郎織女星相會,人間美好的祈福也會如願,這一習俗活動一般選在廊橋上舉行。廊橋又叫蓬橋、涼橋、棚橋等橋上有屋瓦,遮風擋雨,適應舉辦活動。橋中間一般設有中神龕,供奉著不同形態的神靈菩薩。自古以來民間有說:人的一生要過三橋,即父母橋、夫妻橋、子孫橋。一般是七月初六這天晚上到橋上或附近廟上燒香唸經後,到後半夜,也就是初七開始“量橋”。一個人一般一年“量”一座橋,有的可連續三年“量”完,也可以間隔年度進行“量橋”。次序一般是先“量”父母橋,次“量”夫妻橋,最後“量”子孫橋,也可以根據自家的祈望決定先“量”哪座橋。走父母橋保佑父母無災無病,平安高壽。走夫妻橋保佑夫妻和諧美滿,白頭到老。走子孫橋保佑子孫滿堂,家丁興旺。

每年的七夕,光澤縣的眾多人都會去廊橋上“量橋”,這一風俗後來加入了茶燈舞,三角戲和擂茶會等內容,千百年來寄託著光澤百姓美好的心願和希望,形成了一種橋的文廟會,成為當地一項有名的風俗和橋廟文化,一代代流傳下來,為人們所喜愛。

閩北“走橋”習俗於2019年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文化遺產日|活字印刷術、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瞭解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我們先輩世代傳承下來的

優秀技藝文化

是先輩們知識和精神的匯聚

而屬於光澤的非遺文化

更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光澤人瞭解、學習

對於“

文化遺產日

”的知識

你get到了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絡

光澤縣文化館

編輯:林紫薇

責編:

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