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裡的賀頓,真的是心理諮詢師的樣子嗎?

最近《女心理師》在持續熱播中,這是一部國內少見的以心理諮詢師為主角的影視劇。而對於整部劇的評價口碑不一,豆瓣評分也只有 5。2分。

心理諮詢師,對於國人大眾還是比較陌生的職業,影視劇中楊紫飾演的女心理師賀頓,為人耿直,正義,犀利、篤定,迎合了部分人對這個職業的刻板印象。

《女心理師》裡的賀頓,真的是心理諮詢師的樣子嗎?

你覺得心理諮詢師是什麼樣的?我想,有些人認知下,是具有魔力的+懂得巫術的

瞧瞧影片中的賀頓,自殺干預中心,接到一通女孩的電話,她宣稱想要自殺……

工作人員都無法常態對話,此刻心理師賀頓,強勢閃亮登場,她淡定自若,像一個能掐會算的魔法師,面帶微笑,好像手中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請你相信我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可以幫你。”

《女心理師》裡的賀頓,真的是心理諮詢師的樣子嗎?

面對一個已經隨時可能做出自殺舉動的女孩,一條鮮活的生命,她的語氣沒有感受到溫度,也沒有使用任何專業共情話術,除了囂張的自信,真心沒有感受到讓人願意信任的東西,可即便如此,卻能瞬間如催眠般讓求助者開啟心扉,從而改變心意?

短短几分鐘,女主賀頓就成功勸解了一名自殺女孩,並且在多位領導面前瘋狂輸出專業知識,贏得滿堂喝彩後,自以為瀟灑的霸氣轉身離去。

這一幕,已然就出現了評價分化的兩極對立,說實話,在那一刻的人設,除了對女主追星的愛,很多人已經開始質疑看不下去。

因為整部劇,出發點可能是為了讓更多人對心理問題開始關注,但不得不說劇情的粗糙和過度偶像化演出,讓人感受到的治療過程,不是什麼病,怎麼治,而給予的答案是:你的病,都是“心病”

《女心理師》裡的賀頓,真的是心理諮詢師的樣子嗎?

劇中首次來訪者,是蔣靜的案例

她是一個“神經性貪食症”女孩。

來訪者蔣靜在母親的控制之下足足生活了 30 年

媽媽望女成鳳,經常逼它練鋼琴練到手指出血,看到有男孩子給女兒寫紙條,更會當眾讓她下不來臺。無論穿的衣服,還是扎高的馬尾,包括劉海,都是迎合媽媽的口味,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和歡心。

可壓抑在心底的不安和怒氣,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開始間歇性地暴飲暴食,可是事後又會對行為感到後悔,所以又會把吃進去的食物摳出來。

進食障礙不單純只是與食物有關,更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糾纏的情緒。這些行為以類似成癮的方式被驅動展現出來。真實情況下的人,其實根本不清楚究竟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更不要說自己該如何應對處理。

可在與賀頓的談話中,蔣靜思路清晰,並很快意識到和自己母親的強勢與控制有關。

《女心理師》裡的賀頓,真的是心理諮詢師的樣子嗎?

在真實來訪交談中,更多進食障礙患者都認為,吃東西或不吃東西,是一種保持自己心境平和的本能舉動,也是一種迴避眼前情緒危機的方式,很難能有太清晰的思路來分析問題本身。

而最戲劇化,又容易被誤讀的情節就是在“療愈”上的藝術化處理的方式有些差強人意,不僅不能最佳化諮詢師,反而可能誤導觀眾,對諮詢師的信任程度。

劇情開篇一首歌曲讓自殺女孩丟掉了手中的刀,後來,來訪者蔣靜再次受到母親的控制,被反鎖在屋裡,無力對抗媽媽的女兒,發了遺書郵件給自己的諮詢師,然而卻只憑借男主錄了一段安撫的話,並神奇的傳送到了女孩電腦上,就讓自殺者徹底放下了準備割腕的碎片,並和媽媽開啟了心靈對話。

真正的療愈,是一個因人而異的過程,效果也只能在練習過程中發生。音樂的確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卻絕對不是核心開關,也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療愈是帶動來訪者認識自己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憑藉“女主”光環就能夠成功。

當然影視劇本就是藝術性高於一切,不可以完全信以為真和真實的治療混淆概念和技術,更不要以此效仿來幫助身邊的人,複製劇情下“成功案例的技術”很可能影響治療,甚至讓自己陷入危險當中。

《女心理師》裡的賀頓,真的是心理諮詢師的樣子嗎?

END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諮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係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