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小編這樣的歷史愛好者,肚子裡裝的不僅是“海量”的歷史知識,更多的是對歷史運轉背後邏輯的思考。譬如,有些不同時代的王朝君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有的被後世譽為盛世的締造者,有的卻承擔王朝滅亡的罵名。典型的案例就是隋煬帝與唐太宗,這兩個君主的很多行為模式頗為相似。隋煬帝三徵遼東,營造大運河以及東都洛陽城。唐太宗也曾三徵遼東(甚至歸天之前還策劃第四次進攻),並擴增洛陽宮殿以及營造其他新宮殿。幾乎同樣的作為,為何隋煬帝在後世的評價是“罄竹難書”?唐太宗卻以“貞觀之治”聞名於世?在下為您做一扼要的分析。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唐太宗個人道德品行較好,能對自己行為有所剋制。這個理由其實很經不起推敲。歷史上,唐太宗曾大興土木建造私人宮殿以滿足個人享樂的需求,由於消耗過多資源,臨死前他鄭重告誡兒子李治千萬別學他。這個顯然屬於事後後悔,這叫剋制嗎?所謂的剋制,應該是明明很想做卻選擇不去做。就像在下,想找二奶但選擇不找,這才叫剋制。太宗這已經完成了他的宏大宮殿再來告誡兒子,純屬自己享樂讓別人勤儉,典型的寬以待己嚴以待人。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還有人認為隋煬帝的才能遠較唐太宗低下,因此無法克服危局。這個理由不能說錯,起碼在軍事上的表現,唐太宗比隋煬帝還是優秀一些,但同樣經不起推敲。且不說隋煬帝本身是個有才的文青,就說他的國家建設理念。營建東都洛陽城的事,所有定都關中的政權都會這麼幹,關中盆地易於防守但相對閉塞,建立一個東方據點有利於掌握天下動向。這個事周公做過、武則天也做過,怎麼就沒人說這兩人才能低下?更別說營建大運河了,這可是後世所有人公認的必要之舉,這難道不能證明隋煬帝確實有過人之處?況且,軍事上隋煬帝也並非那麼不堪,他也有擊敗吐谷渾的勝利業績,而面對高句麗時,唐太宗和隋煬帝都有悲催的故事,所以能力低下應該也不是關鍵原因。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也有人隋煬帝的大規模建設及軍事行動沒有錯,但他短時間內進行過多的工程才是問題所在。這話貌似沒毛病,翻看史料,隋煬帝3次徵遼東都動用超100萬的人力,唐太宗親征的時候最多隻動用了10萬人的部隊,但是戰爭所需人力不僅是一線將士,後勤人力也是蔚為壯觀的。像為了運輸以及擴大水軍,唐太宗曾動用12州的人力。所以兩人行為對國家造成的負擔那是差不了多少的。再進一步查閱調查人口資料,隋煬帝的全盛時期,全國戶口數是800多萬戶,人口約4600萬,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晚期,戶口數剛超過300萬,估計人口是1200萬。所以與其說隋煬帝耗費太多民力,不如說隋煬帝有那個本錢,可以動用比唐太宗更多人力。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看到這裡,興許有的看官認為在下有抬扛的嫌疑,意圖為隋煬帝這個大壞蛋翻案。在下哪有那個本事,歷史的事實就是隋煬帝失敗了,而唐太宗進入了人生贏家的序列,這個案任誰也是翻不了的。在下不過是想探究這背後的邏輯,以回答開篇提出的問題。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有史料說隋唐交替之際的人口銳減,由4600萬劇降到1200萬。在下認為隋末動亂死亡人數超過3000萬是不可能的事情。回想八年抗戰,中國也就死了3000多萬人,在冷兵器時代怎麼可能有如此恐怖的傷亡。小編對此數字的看法是,唐太宗時代的人口銳減應該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戰亂導致戶口調查困難;二是。隋朝的戶口“調查”能力極強。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昔日隋朝統一天下,立刻實施“大索貌閱”政策。何謂“大索”?直白點來說就是大規模搜尋;何謂“貌閱”?就是畫下面容以供查閱。兩者加在一起,就是大規模且徹底的人口普查。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加上政府未必有強大的管制力,戶口普查是件麻煩事,偏偏隋朝就把這麻煩事給辦了。人口普查的好處是國家對戶口及土地有更確切地瞭解,從而在徵稅、土地運用、人力征調上有所依據。看上去這是好事,卻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開皇九年的土地調查顯示大隋擁有21億畝的土地。問題來了,現在的中國疆域遠超隋朝,目前的土地面積是20億畝左右,那麼,大隋怎麼可能有21億畝土地呢?這個數字顯然誤差極大。這樣的錯誤是怎麼出現的呢?這就和現在的某些資料統計失真的情況異曲同工了(這兩天關於GDP的數字就吵得熱火朝天)。對於基層官員來說,轄區的土地及人口越多,自己的考核成績越高。於是官員們不斷讓數字灌水,而國家則根據這些資料制定稅收目標,結果就是草民們承受遠超負擔能力的稅收。長期以往,落下了病根。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隋煬帝的制度基本傳承自隋文帝,為何隋煬帝搞得天下大亂,而隋文帝卻留下一個“開皇之治”的好評?答案很簡單,隋煬帝揮霍惹的禍。維持國家正常運轉,正常的稅收還是可以應付的,但隋煬帝一直喜好將錢投入到最花錢的戰爭中去,這就麻煩了。昔日文景之治,大漢朝獲得堆積如山的糧食,結果武帝一即位,惦記著他那天朝夢,打了幾場對外戰爭後,國庫立馬清空了,以至於開啟鹽鐵專賣以求獲得更多的稅收。當隋煬帝不肯停止遼東戰爭,國庫的稅收被耗盡,百姓被過高的稅收壓榨,最終激發民變,一切都崩潰了。唐朝建立後,並沒有執行隋代嚴格的調查措施,許多戶口沒有被政府統計。因為掌握資訊有限,唐朝政府能動用的資源不多,即便有所失利,也不至於動搖國本。而民間沒能被徵調的資本、人力,則在極大的自由下蓬勃發展,反倒培植了國力。

同樣遠征遼東,大興土木,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如此不同

至此,終於可以回答開篇的問題了: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局有如此大的落差?答案是,隋煬帝因官吏們資料造假的能力超強,導致國家崩解;唐太宗之所以征討遼東卻不至亡國,是因為國家機器的效率貌似不佳,限制了用兵程度,這才避免重蹈隋煬帝的命運。這是在下一家之言,統計資料不準禍國殃民,當今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