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帝國兩大強藩——遼王朱植、寧王朱權

明太祖朱元璋,活了七十一歲高壽,在位三十一年,平生幹了四件大事:

掃平群雄,驅除韃虜,剪除文武,建設大明。

剪除文武基本上告一段落之後,緊接著,朱元璋放手大幹,按照他的想法,建設大明帝國。對於國家的建設,按照朱元璋以及他最信任的後起之秀方孝孺的想法,

是要恢復周禮:思想上尊崇儒家;經濟上發展農業;軍事上,則以藩王拱衛天子,形成以天子為中心的龐大體系。

在剪除文武的同時,朱元璋的兒子們也漸漸長大了,封王,就藩,已經逐步接手了明的軍事事務,朱元璋共二十一后妃,二十六子,十六女,其中,首批兒子,太子以後是要做皇帝的,在太子朱標以下,則是秦王、晉王、燕王,封於北方重地;第二批兒子,周王、楚王、齊王、潭王、趙王、魯王、蜀王,湘王,封於南北方各地。

在藍玉案前後,也就是剪除文武的最後時刻,第三批兒子上陣,接手軍事,分別是:第十三子代王,第十四子肅王,第十五子遼王,第十六子慶王,第十七子寧王,第十八子岷王,第十九子谷王,第二十子韓王,第二十一子沈王,第二十二子安王。

這一批新的藩王,皆封於北方一線,鎮壓蒙古餘部,而秦王、晉王、燕王等,則是二線,作為他們的後援。

至此,除了皇帝親自掌握的朝廷軍隊負責守衛京師以外,全國各地的軍事大權,皆由朱元璋諸子接手,徹底取代了老一代、被剪除的那一批開國武將。

這一下,朱元璋徹底放心了。

明帝國,形成諸王圍繞保衛皇帝的大局面,基本上恢復了周王國諸侯圍繞保衛國王的形勢,朱元璋、方孝孺的治國思路,基本實現,當然,明帝國比周王國的版圖要大得多了,國家的等級也更高了,帝國級別高於王國。

如果不是後來朱棣靖難之變推翻了朱元璋體系、改變了歷史走向的話,周、明相繼,將出現第二週,明成為周的繼承者。

第三批藩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是:第十五子,遼王朱植;第十七子,寧王朱權。

話說明帝國兩大強藩——遼王朱植、寧王朱權

遼王封於廣寧。寧王封於大寧

遼簡王朱植,1377到1424,活了四十八歲,明帝國建立於1368,他生於京師,是第一代遼王。

1392年,朱植十五歲時,封為遼王,並於次年十六歲時就藩,前往封地,遼東都司的廣寧,今遼寧省錦州市一帶,當時,山東省有兩大軍區,山東都司和遼東都司。

遼東都司,包括遼東、遼西,在藩王中,沈王韓王封於遼東,遼王封於遼西,

遼王與封於內蒙的寧王,是兩大強藩,在諸王中,實力最為強大。

廣寧是扼守內地通往遼東要道的軍事重鎮,朱植的遼軍,得到了數千匹從王氏高麗採購的戰馬,確定了遼軍以騎兵作為主力。

遼軍將士,頗受優待,朱元璋下旨,賜遼軍軍士綿布、錢鈔,而遼軍屯田,十年不用交租。

開國功臣中,善戰的大將雖然殺完了,但朱元璋還是保留了最親信的一些,與其家族結親聯姻,世代共享富貴,這一些,有的,是功勞太大,如徐達;有的,是去世得早,如常遇春;有的,是朱元璋的貼身警衛,如郭英;還有的,是無能但善良的老弟兄,如湯和、鄧愈。

其中,武定侯郭英,是朱植的岳父,他護送朱植來到廣寧,督軍建造了威嚴、氣派的遼王府。

1395年,遼東明軍對海西女真開戰,遼軍參加了戰鬥,當時連蒙古都不是明軍的對手,女真就更是不堪一擊了,大敗而逃,戰鬥中,遼軍作戰勇猛,朱元璋大喜,下令將遼軍擴大,遼軍原來只有一個軍衛,此後擴大為兩個軍衛,後來又擴大到三個軍衛。

明軍實行都司衛所制,一個軍衛,下轄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下轄兩個五旗;一個五旗,下轄五個小旗。

一個軍衛,五千六百將士,一個小旗,十人。

此後,朱植漸漸成長,東征西討,英勇善戰,《明史》稱讚他,“習軍旅,屢樹軍功。”

遼東明軍,同樣要受遼王領導,當年,常遇春奪取了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一帶),明設立開平衛,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遼王朱植率領遼軍和遼東明軍,組成大軍,趕赴開平以北,鎮壓蒙古,武定侯郭英擔任總兵,都督劉真、宋晟為副手,統領明軍,受遼王朱植統一領導。

當時慣例:京師外圍,不設藩王,京師及其外圍一帶的明軍,受皇帝領導;而北方前線,明軍則為藩王軍的輔助,一同受藩王領導。

此時的遼王朱植,威震遼東全境,遼軍三大軍衛,以及遼東都司的明軍,皆受其領導,郭英、宋晟這樣的名將,為其副手,而遼東的韓王、沈王,為其策應。

如果遼東三王一直傳承下去,後來就不會有李成梁縱容其親兵努爾哈赤崛起的事了,中國歷史將改寫,可惜,朱棣造反篡位,將遼東三王全部撤回,改遷內地,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強大攻防體系,灰飛煙滅。

朱植被朱棣改封於今湖北荊州一帶,削去兵權,只給了他荊州明軍一個軍衛作為衛隊,永樂十年,1412年,宣佈,植有罪,荊州軍的一個軍衛也被削減,只留了三百人作為隨從。

在荊州期間,朱植拼命玩女人,他一共生了二十子、十一女。

1424年,朱植鬱鬱而終,一代豪傑,就此隕滅。

再來看寧獻王朱權,他是第一代寧王,1378到1448,比朱植小一歲,他活了七十歲,1392年,封為寧王,封於大寧,即現在內蒙古多倫一帶,次年就藩。寧軍有八萬甲士,包括蒙古兀良哈三衛的精銳騎兵,還有六千戰車,戰鬥力在諸王軍中數第一,遠在朱棣燕軍之上。

朱權文武雙全,對推動邊疆經濟文化建設有重大貢獻。

靖難之變,燕王朱棣對剽悍的寧軍,垂涎三尺,意欲吞併,於是使計,劫持了寧王朱權,朱權被迫一起造反。朱棣篡位後,朱權被改封到南昌,於是,棄武從文,終日沉溺於戲曲和道教研究。

仁宣之時,朱權以為有緩,提出想離開南昌,被仁宣斥責,他從此只得安心在南昌呆了下去。

朱棣為怕北方前線藩王造反,將其全部內遷,削去兵權,造成北方國界全線後撤,為後來的亡國,造成重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