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黑名單幾乎覆蓋網際網路大廠,保護使用者資訊咋這麼難?

近日,

中央網信辦釋出通報,指出33款輸入法、地圖類APP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的行為。更觸目驚心的是,這份黑名單幾乎覆蓋了所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

一份黑名單幾乎覆蓋網際網路大廠,保護使用者資訊咋這麼難?

根據個人習慣自動聯想熱詞,大大加快了輸入效率;收集出行大資料自動規劃路線,有車一族說走就走。作為工具類APP的代表,輸入法、地圖APP極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已是當前移動網際網路世界的“基礎設施”。

從運營商的視角來看,此類APP雖然是使用者的必備,但使用者往往“用完即走”,面對基數龐大的使用者,如何進行商業化變現,是一道現實課題。

也正是“守著水源沒水喝”的窘境,讓輸入法、地圖類APP背後的運營商動起了歪心思。廣告推送是最傳統的網際網路變現手段,誰推送得越精準,誰賺取的利潤越多。

在掌握使用者說了什麼、去了哪裡的基礎上,再獲取“讀取聯絡人”“讀取簡訊”“開啟麥克風”等許可權,輸入法、地圖APP可以繪製出無比精準的使用者畫像。

一份黑名單幾乎覆蓋網際網路大廠,保護使用者資訊咋這麼難?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微信裡聊到什麼,就在其他APP裡看到相關廣告?根本原因就在於使用者資訊被進行了商業化。而為了撇清責任,APP會在索取許可權時進行“軟”強制,誘導使用者選擇“同意”。

至於這些資料被“雲”後會不會洩露,恐怕現實遠沒有廠商承諾的那麼樂觀。

5月1日起施行的《常見型別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必要個人資訊範圍規定》,明確規定了輸入法類、地圖導航類APP獲取使用者資訊的邊界。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廠商並未行動。顯然,僅靠一紙規定和一次檢查,並不足打消廠商鋌而走險的投機心態。相關部門還需要多管齊下,強化執法,罰出痛感,不斷健全個人資訊保護的綜合治理體系。

當然,我們更期望相關APP能拿出契約和法治精神,以更體面的方式追求利益。否則,即便是國民APP也將被法律不容,被使用者唾棄,被現實淘汰。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