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都在"表達焦慮"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焦慮?

馮侖:都在"表達焦慮"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焦慮?

封面圖|《琅琊榜》劇照

問:馮叔,我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剛開始工作的職場新人。開始上班後,生活、工作的壓力彷彿一下子都來了,看看身邊的朋友們,也都很焦慮。可是我讀您的文章,似乎您和您周圍的人都不焦慮。另外,我認識的一些長輩,好像也沒我們焦慮。是不是我們和你們之間有代溝?您覺得呢?

馮叔:事實上,我周圍感到焦慮的人也很多。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也有很多焦慮。比如說,小孩的問題、養老的問題、看病的問題……也都有一堆問題。只不過,年輕人可能在網路上更活躍,於是大家看到的年輕人的焦慮和困惑更集中。60 歲、70 歲的人好多都不上網,但這不代表問題就不存在。

至於說代溝,我覺得沒什麼代溝。所謂的代溝,往往是人的青春期被誇大了。同為哺乳類動物,獅子、老虎沒有青春期,但人類有青春期,這是因為從小孩到成人,也就是人社會化的過程太長。人在這一段時間裡,有點「上下不靠」。我曾經跟一個同事說,「等你帶著孩子去一趟兒童醫院,你立即跟我沒代溝了」。到兒童醫院走一趟,「社會化」的那點事就全明白了。你只是還沒有社會化,然後覺得「我是例外」。

實際上,現在媒體越來越發達,人的社會化也在加快,青春期在縮短,所謂的代溝問題也就不那麼突出了。

馮侖:都在"表達焦慮"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焦慮?

《隱秘的角落》|人的社會化在加快,青春期在縮短

問:那怎麼樣才能不那麼焦慮?

馮叔:某種程度上說,現在社會進入到一個沒有共識的時代。在很多事情上,大家的價值觀差距比較大,彼此的溝通也不好,這就容易讓一些人產生焦慮。換句話說,社會發展了,更開放了,人的幸福和滿意度並不一定會自然提高,其實就這麼個事。

如果你對事情的看法比較穩定,有一套價值觀,你就會不焦慮。

舉個例子,大概 10 年前,我和同事們去過一次不丹。不丹的物質條件比我們差很多,但那兒的人都不焦慮。

當時我們和不丹國家電視臺的一個節目製作人聊天,他在美國伯克利大學讀完研究生,然後歸國。

我有些好奇他回不丹後能掙多少錢,於是問他薪水有多少。他告訴我,「一個月 300 美金。」換算成人民幣,大概是 2100 塊錢。

我就問他:「那麼少的工資,你幹嘛不留在美國?」

他的回答特別有意思。他說,「在外邊沒有方向感。我在那精神無處安放,我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去那裡,不知道我未來將去哪兒,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心很亂。但我回到不丹,回到這山裡頭,一看到寺廟,看到僧侶,看到經幡,心裡就安定下來了。你在不丹隨便找個人問問,他都會明確地告訴你,我是誰,要去哪兒,為什麼。」

之後我們又有了一個機會去拜訪不丹的國師卡瑪,他也是留學後回到不丹的,他是牛津大學畢業的哲學博士。

所以,有沒有一個穩定的精神歸屬很重要。有句話說,「越世俗越焦慮」。那我們生活在世俗裡,怎麼辦?想辦法讓自己強大。不強大一定焦慮。我知道有一些企業家,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事,他們都不焦慮。為什麼?他們都是超級能折騰的人,有很強的判斷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事辦成,或者把問題最終解決了。所以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只會屢敗屢戰,越挫越勇。

馮侖:都在"表達焦慮"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焦慮?

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問:就像您說的,「社會發展了,更開放了,但是大家的幸福和滿意度並不一定會自然提高」。我聽到一個說法,「很多人焦慮,是因為社會變得更固化了,看不到上升的通道」。您覺得呢?

馮叔:我覺得現在社會比以前進步很多了。其中一個就是人垂直流動的機會增加了。比如高考,現在機器閱卷,人為干預的難度越來越大了。

第二,交通、通訊等更加便利,人在城市之間的流動性增大。流動容易,機會就多。

第三,哪怕你不動,就待著,在網上也能做生意。

總之,我覺得現在的機會還是比原來多。我在西安上大學那會兒,對很多人來說,來北京那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所以,如果說存在「固化」,那時候更固化。現在,你覺得在北京壓力大,可以去鄭州,鄭州不行,可以去西安,西安不行,還可以去成都……開啟手機,定個酒店,定個高鐵,吃的也可以提前訂好。流動太容易了,供你選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那麼機會也相應地會多很多。

馮侖:都在"表達焦慮"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焦慮?

《雞毛飛上天》|人的流動變得容易,機會就會更多

問:可即便如此,我身邊的朋友們,包括我自己,還是時常感到焦慮。您怎麼看很多年輕人這種「有點喪」的狀態。

馮叔:我覺得,這個現象,更主要的是一種表達吧。以前的人,可能更痛苦,但是人家不表達。比如我聽我認識的知青講,插隊的時候,一場大火來了,去撲火,風向突然一變,半個連的人全倒了。還有的人住在窮山溝裡,外邊的人為了偷吃那點糧食,在窯洞裡行兇,立即就是刑事案件。他們那時候多痛苦,那些痛苦都是生命危險。但是他們不寫,媒體也不知道。當時寫封信都得郵一個月。

現在表達感受太容易了,而且媒體上也在講,於是你就覺得焦慮,或者「喪」的情緒特別多,你就被嚇著了。其實不用害怕,也不要太當回事。我認識的年輕人裡,也有時不時就會聊到「喪」,還有什麼「內卷」的,一天到晚都是這些詞。但是我看他們,每天上班都挺認真的。

等你年齡再稍微大一點,或者又有了別的轉機,可能就會換個表達了。

圖片來自網路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