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丨“自來水不能喝了”謠言又現,如何增強市民“免謠力”

似乎每當有颱風帶來強降雨,便會出現類似這樣的謠言:“大雨把髒東西衝進了水庫,自來水髒了,不能喝了,大家趕緊囤水!”眼下,這樣的謠言又起。

資訊化時代,按說這類“老掉牙”的謠言不會再有生存空間。但事實上,雖然歷經反覆闢謠,類似的謠言卻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引發了一定程度上的偏聽偏信。這說明不能因為已經闢謠過,或者謠言反覆出現,就低估其傳播力。

客觀說,在臺風等自然災害背景下,謠言容易生成,也更容易傳播,這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災害發生時,社會心理會更敏感,對相關話題的關注度也會直線上升,這種過度聚焦很容易增加錯把謠言當事實的機率。此外,一些謠言在特定背景下出現,它們本就直接瞄準社會最關心,或是最容易撩撥社會神經的話題。比如,颱風來了,喝水問題怎麼辦?這恰好擊中了部分在家避險市民的焦慮。一如此前一些謠言引發社會囤鹽一樣,背後都是在有針對性地放大社會的恐慌情緒。

因此,儘管某些謠言已經反覆出現,但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闢謠,依然很有必要。我們注意到,這次相關部門不僅及時釋出了闢謠資訊,媒體還披露了上海自來水“誕生”的過程,這有助於市民更直觀瞭解自來水的生成原理,從而對於聳人聽聞的謠言建立更多的“免疫力”。這一點也算是給資訊化時代政府闢謠提供了一種示範,那就是闢謠不能僅限於否定傳言,而更要拿出切切實實的增量資訊來擊穿謠言。這是破除一些謠言“逢災必現”魔咒不可或缺的一環。

說到底,謠言誕生於資訊不透明的地方。對一些涉及天氣變化和災情的資訊及早披露,避免給社會留下猜忌空間,其實就是壓縮謠言的傳播空間。這類資訊普及工作,不僅僅是在天氣變化或者謠言生成後再來做,在平時就應該未雨綢繆地給予重視。像自來水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颱風天氣又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可能造成哪些損害、遇到問題市民該如何求助、公共部門做了哪些應急預案等等都應該從科學角度,提前向社會講明白,這不僅有利於遏制謠言的傳播,也是減災防災的內在要求。

資訊的高效釋出,對社會關切及時迴應,是現代社會應對極端天氣和災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某些時候,因為資訊不透明,導致謠言跑在了前面,其給社會帶來的次生危害,不亞於災害本身。這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該把資訊釋出和迴應社會關切的工作納入到應對災情的應急預案之中,真正以高效、有序的資訊流通,來剷除謠言的土壤。

謠言的滋生程度,也和一些工作不足有關。部分謠言經年反覆出現,其背後是不是存在對市民的擔憂重視不足,相關準備工作不到位,有關資訊披露不及時,這都有必要予以更深刻的檢視。而這些,重在平時。

(作者 朱昌俊,摘自《紅星評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視點丨“自來水不能喝了”謠言又現,如何增強市民“免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