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供應鏈管理問題及對策分析

摘要:

在當代的發展中,市場競爭形勢多變,同行業之間的競爭較為激烈,尤其是在供應鏈模式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這也突出了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的供應鏈競爭優勢,盲目借鑑或者照搬其他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方法,但由於企業定位和產品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難保障供應鏈管理的落實效果。基於此,本文就當前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試著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合作機制;管理模式;戰略聯盟

供應鏈模式的發展是在企業經營和發展過程中,隨著市場形勢的轉變和資源整合的要求所產生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最初的發展中,材料採購、產品生產以及配送均屬於不同的管理範疇,雖然當時的市場已經表現出靈活多變的特性,但由於管理思想的限制,僅能夠透過加大庫存的方式來應對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進入70年代之後,受到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大部分企業均需要透過統一管理採購、生產、配送等來實現對企業資源的整合。在此階段,盡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供應鏈管理模式。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為了控制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服務效率,形成了由供應商、生產商以及零售商共同組成的供應鏈,這為企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已經成為當前較為常見的管理模式。因此,對企業供應鏈管理問題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供應鏈管理問題

1。與供應商的利益衝突明顯。從現階段的企業供應鏈管理工作來看,對於供應商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失。在進行供應商選擇時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評價標準,但由於企業過於關注成本,致使供應商管理的難度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採購環節中,對於成本的控制需要透過壓價來實現,這極有可能對供應商的自身利益造成影響,這同時也會對於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係構成影響,很難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從某一層面來看,過於關注成本控制工作很可能使採購人員的工作重點向成本控制發生傾斜,致使採購工作中忽視了產品質量問題等。此外,在與供應商進行討價還價的過程中還需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很難發揮產品生產的價值。尤其是在壓價過多的情況下,很可能失去與供應商的合作機會或者與供應商形成對立關係,這對於產品質量也會造成嚴重影響。部分情況下,供應商為了保障自身的經營成本,通常會從生產環節中給予控制,致使產品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問題也會直接反作用於企業的收益以及企業形象。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與供應商之間存在的矛盾關係很可能影響供應鏈管理的整體質量。2。供應鏈管理的資訊化程度偏低。當前的部分企業在進行供應鏈管理時,還是以人工管理為主,資訊科技的應用程度偏低,雖然也配備了電腦設施,但由於未構建起較為專業的資訊管理平臺,並不能對貨物的狀態、庫存以及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狀況進行了解,這極有可能影響供應鏈管理決策的準確性。同時,相關管理人員受到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對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不足,這也不利於資訊系統的構建。3。未與物流服務商建立長效合作關係。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物流產業的發展,但從長期發展現狀來看,第三方物流產業還未形成一定的規模,這主要是由於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較低。相關研究顯示,第三方物流的服務主體主要以跨國公司以及一些合資企業為主,部分有經濟實力的企業紛紛選擇自建物流體系,致使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此外,也與第三方物流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功能存在一定的聯絡,由於部分物流企業的服務功能較為單一,很難滿足大部分的使用者需求,這也會打消企業與第三方物流建立合作關係的積極性。雖然在近些年來的物流外包業務發展態勢良好,在供應鏈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企業在進行供應鏈管理中並未對物流服務產生重視,很少與物流服務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4。供應鏈節點關係管理問題。我國的企業供應鏈範圍主要集中在國內,大部分供應鏈均由國內企業組成。但由於各企業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關係,針對各個節點企業進行管理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對於一些底層企業來說,競爭方式十分不科學,很可能出現惡性競爭的狀況。在競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敗俱傷的情況,這也為供應鏈運作以及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二、解決企業供應鏈管理問題的主要對策

1。實施準時採購策略,與供應商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準時採購策略是目前來講較為先進的採購措施,也被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財務管理辦法。其主要優勢為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地點為相應的企業提供質量優質、數量合理的產品。該類採購策略的應用不僅能夠控制庫存消耗,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還有助於控制企業經營成本,促使企業能夠將更多資金用於生產和銷售方面,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經營發展實力。其主要作業特點為降低企業的供應商數量或者採取單一供應商的供應鏈模式,這與原有的供應鏈模式相比,有益於對供應商的管理,同時單一的供應貨源也可更好地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價格方面也可透過與供應商的協商,平衡二者的利益關係。與此同時,當供應商的利益得到保障時,其生產的產品質量也可得到保障。此外,在對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價時,通常是採取精細化評估的原則,不只是將產品價格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而是同時考慮到質量因素、企業的生產技術以及生產能力等因素。由於準時採購可以確保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各類資訊的高效共享,可以保障供求資訊的及時交流,企業可根據各類供求資訊制定長期的生產規劃,尤其是當某一節點出現問題時,也可及時發現並處理,將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損失降至最低。2。積極引進資訊科技,提升供應鏈管理的資訊化水平。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構建有助於對各類資訊的快速收集與分析,為企業決策工作帶來可靠的資料支援,這可使企業經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來講,大部分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還存在資訊化程度偏低的問題,致使供應鏈管理的價值難以有效發揮。基於此,需積極引入資訊化技術,藉助資訊化技術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供應鏈管理平臺,使其能夠對供應鏈節點中的各個環節資料進行全面共享與實時反饋,確保企業中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得以有效協調,這不僅能夠避免部門間的職能衝突問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使企業利益實現最大化。3。採取供應鏈業務外包措施,突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市場競爭愈演愈烈,顧客需求也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存在多元化的特徵。國外企業在競爭過程中總結出了一系列戰略思想,認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應致力於對各類資源的整合,並且瞭解自身的核心能力,確定企業發展的主營業務,將主營業務做精做強。而對於供應鏈的構建則可以尋求與物流外包商的合作,透過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來保障其供應鏈在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的快遞業務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發展狀態。因此,大部分企業均會選擇自行建立物流體系來保障供應鏈的完整性。但實踐證明,由於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資金實力有限,所構建的物流體系很難滿足市場變化要求。因此,要求企業應做到對自身資源的有效整合,並且將所有資源傾斜於核心業務,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方能在市場中佔據更好的競爭優勢。4。加強對供應鏈節點的管理,建立戰略聯盟關係。鑑於供應鏈節點的管理難度較大,尤其是各個企業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存在惡意競爭的狀況,這為供應鏈模式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此種發展背景下,各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對自身的內外部資源進行了整合,希望在領域之內有更好的發展深度。目前,市場競爭中的競爭模式已經不侷限於企業之間的競爭,還存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便對供應鏈中的各個節點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必須保證每個節點的良好運作,方能形成良性運作的供應鏈。為此,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通常會在行業內選擇最優的公司,並且與其建立戰略聯盟關係,從一些穩定的供應鏈來看,其均存在以下特徵:首先,各合作方存在優勢互補的關係。即在雙方合作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發揮產品製造以及銷售的價值,當企業自身資源整合的同時,還可透過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形成外部資源的整合;其次,市場發展優勢明顯。在兩個企業透過建立合作關係,既可保障售前市場,又可保障售後服務,增強消費者的認可度的情況下,雙方更有助於形成長期的合作關係。5。科學最佳化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透過對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行為的規範管理,實現資源整合與最佳化,加強節點上各企業的協同作用,將其形成由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與銷售組成的完整供應鏈,並且實現對供應鏈的標準化管理。就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來說,為了突出產品定位的準確性,可以借鑑西方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採取有效的加工設計措施,對產品的功能性進行創新,使其與同類型的產品形成差異化,在市場中具備更好的影響力。也可以採取批次化生產的方式來獲取經濟收益,提升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此外,也可透過構建規範性的行業標準,對產品競爭環境形成約束,結合已有的產品測量與檢驗經驗,明確產品檢驗指標,並且對其可行性進行檢驗。標準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也可起到規範市場,提升我國產品和供應鏈競爭力的作用,使其具備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

三、結語

從上述分析中可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問題是影響企業經營成本的關鍵性問題。為了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合理應用,保障各類資訊的高效傳遞,需要加強對供應鏈上各類節點和資源的有效管理。結合市場需求,與上下游企業建立長期有效的戰略聯盟關係,透過資源互補與優勢互補,提升整體供應鏈在市場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史凌俊。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採購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0(12):48-49。

[2]應玉萍。分析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物流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物流與採購,2019(22):59。

[3]劉銘揚,王樹武。中小企業供應鏈存貨管理問題及對策[J]。今日財富,2019(09):72。

[4]田冬雪。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9。

[5]賈夢琦。基於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25):198+200。

作者:李華 黃靖鋒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