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鋰電超級獨角獸,正式啟動IPO

3年多以前,德方奈米登入創業板,到今天市值近500億,翻了幾十倍。今年6月,德方奈米以255元/股的價格完成32億元定增,溢價1。25倍,高瓴、JP Morgan都搶著買。

德方奈米佔正極材料市場的約20%,是本文主角融通高科佔比的一倍,德方奈米後面站著誰呢?寧德時代,融通高科背後則是“其他”,產業鏈長再加上市場大,縱觀新能源各方勢力這幾年的爭奪戰,可比網際網路幾次兩極化的紛爭有意思多了。(投中BBKing)

火熱的鋰電池賽道又將迎來一家上市公司。

近日,據黃石市地方金融局披露,湖北融通高科先進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融通高科”)已向湖北證監局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申請材料,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融通高科成立於2016年,是專門生產以磷酸鐵鋰為主要產品的鋰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2021年,融通高科出貨30300噸,全國市場份額8%,位列第5位。今年前8個月,融通高科出貨57400噸,佔比上升至10%,位列第三。其年營收有望突破100億。

值得一提的是,在融通高科的背後,有一長串的投資機構。除了金石投資、國投創合、紅杉中國等知名機構外,還有一汽、廣汽、東風、上汽、小米和蔚來6家汽車產業資本集體注資。

今年7月,融通高科在完成50億元D輪融資後,其估值已高達180億元。隨著後續產能釋放,有望邁入磷酸鐵鋰供應商第一梯隊。

4年,從0到100億

融通高科在業界被稱為一匹“黑馬”,這是對其發展速度的評價。

2016年融通高科成立。2019年一期專案建成投產。2020年其產值突破1億。2021年二期專案投產,產值超過10億元。2022年三期專案投產,預計今年產值會突破100億元。

如果從2019年投產開始算起,從0增長至100億元,融通高科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

融通高科為什麼會發展得這麼快?這與掌舵人何中林的商業判斷和經營能力密不可分。

據報道,何中林在進入鋰電池行業之前,先後在機械製造、銀行卡、智慧儀表等領域創業。1994年,何中林作為“捷德萬達金卡”的創始團隊成員,把“捷德萬達金卡”的市場份額從0做到了45%,讓其一度成為國有四大銀行的金卡定點生產商。

2002年,何中林又創辦北京融通高科,這是一家智慧儀表資料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當時,何中林帶領團隊主導制定了建設部IC卡水錶、燃氣表資訊交換安全認證標準,並承擔了建設部二代金鑰系統的研發。在智慧儀表安全晶片等領域市場佔有率做到了85%以上。

這兩次創業經歷,讓何中林明白產業發展週期對於企業經營的重要影響。他在總結自己前兩次創業的成功經驗時,特別提到企業戰略判斷的重要性:做任何一個產業都要順勢而為,只有研究行業的生命週期,才能大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這一點在他進入鋰電池賽道上體現更甚。

2015年,何中林投資中興派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中興派能是國內最早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之一。

何中林由此瞭解到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情況。並且預判到鋰電池產業,特別是磷酸鐵鋰會是下一個十年的熱門賽道。於是在2016年,何中林全資收購了中興新通訊旗下鋰電池正極材料公司。這正是融通高科的前身。

他的預判在2019年後逐漸成為現實。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磷酸鐵鋰的需求大增,直接帶動了上游企業的業績增長。

據東吳證券研究所披露的資料,在動力電池領域,磷酸鐵鋰裝機量在客車和商用車市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佔比均超過90%。而在乘用車市場,裝機量迅速攀升。2021年1月為29%,到2022年8月攀升至58%,反超過三元電池。

由此,以融通高科為代表的磷酸鐵鋰供應商迎來業績的大爆發。據據東吳證券研究所披露的資訊,2022年1-8月,融通高科產量已達57400噸,市場份額提升至10%。位例全國第三位。與湖南裕能、德方奈米代表的第一梯隊,差距在快速縮小。

作為一名跨界創業的企業家,何中林確實把不少鋰電池材料領域的老玩家甩在了後面。

6家汽車巨頭注資

融通高科的融資背景頗為豪華。

據天眼查披露,融通高科自2021年開始,兩年不到的時間先後獲得4輪融資,其中不乏紅杉中國、國投創合、金石投資等風險投資機構。

而且,融通高科今年7月完成的D輪融資,金額高達50億元。投後估值達到180億元。在這一輪融資中,除了風險投資基金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引進了6家汽車產業資本:一汽、廣汽、上汽、東風、小米、蔚來。

湖北鋰電超級獨角獸,正式啟動IPO

資料來源:天眼查

汽車產業資本帶來的不僅是資金,而且是產業上下游的協同。它同時解決了客戶和電池回收的問題。

何中林在接受鑫欏資訊採訪時透露,6家汽車巨頭與融通高科簽署戰略協議,第一條就是電池回收協議。而根據融通高科公佈的資訊,其廢舊電池回收業務規劃產能35萬噸/年。“5年以後,我們可能會完全形成經濟迴圈,不需要再因為礦山的短缺受到困擾。”

而對於汽車巨頭而言,與融通高科的合作,也打通了上游鋰電池材料供應鏈,為自造電池提供了保障。

2022年,蔚來汽車設立全資電池公司,並且已經與衛藍新能源合作開發單次充電續航1000公里的混合固液電池。廣汽集團擬投資109億元設立綠擎電池公司,開展自主電池產業化建設。東風集團則與欣旺達合資設立公司,對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電芯和模組及其相關部件進行研發……

自造電池已是大勢所趨。畢竟不是所有新能源車企,都甘願再給寧王們“打工”。

廣汽資本總經理袁鋒在投資融通高科時就明確的談到:“透過與融通高科的合作,廣汽資本以投資助力廣汽集團進一步豐富新能源電池領域的生態系統,強化供應鏈安全,持續提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

何為生態系統?何為供應鏈安全?什麼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相信汽車巨頭們心中都有一份答案。

另外,融通高科也在供應鏈安全上有所準備。當初何中林選擇磷酸鐵鋰技術路線放棄三元技術路線,也正是基於安全考慮。“全球70%以上的鈷都產自剛果,近50%的鎳產自印尼和菲律賓。原料全都需要進口,不可控。”而磷和鋰礦相對而言來源更廣,成本更低。

融通高科的D輪投資方中還包括廈門象嶼和信達資產兩大公司。

廈門象嶼是國內大宗商品供應鏈龍頭企業,近年來大力拓展新能源產業鏈,在鋰電池和光伏的原材料供應鏈上下了大功夫。根據協議,廈門象嶼將為融通高科“保供約兩萬噸碳酸鋰”,同時還將“聯合在海外收購礦場”。而信達資產是中國最大磷酸供應商甕福集團的大股東,能夠為融通高科保障磷酸資源的供給。

由此,融通高科透過融資佈局,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生態。

TOP5的企業才能活下去

現階段,計劃上市的鋰電池材料供應商不止融通高科一家。

2021年9月,湖南裕能就已經提交招股說明書。安達科技已於今年10月申報北交所上市。而湖北萬潤已經於今年9月登入科創板。

根據各家企業招股書披露,擴產是IPO募資的主要用途。湖北萬潤招股書顯示,公司首發擬募資12。62億元,其中8億元擬用於加碼擴產。湖南裕能則擬將合計約13億元募資用於建設兩個6萬噸磷酸鐵鋰專案。而於2019年上市的德方奈米,則於今年定增32億,主要用於建設年產11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專案。

融通高科也不例外,雖然還沒有披露其招股書。但是從過往的採訪中瞭解到,“(融通高科)每年將以16萬噸的速度進行擴張。”

目前融通高科湖北大冶基地磷酸鐵鋰的產能14。5萬噸,四川江油和內江的基地各有約16萬噸新產能在建。預計到今年年底,融通高科的產能將達到30萬噸。到了2023年底將擴充到46萬噸。

而據東吳證券預測,2023年,隨著各大企業產能釋放,全國磷酸鐵鋰整體供給量將達到237。1萬噸。但是需求量為184。6萬噸。將過剩52。5萬噸。

到那時殘酷的市場競爭才會開始。

那麼誰會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勝出?“最終能活下來的是TOP5的企業,TOP6-8的企業活得不痛快,TOP8以外的企業全部死掉。”何中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