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引言:

人越是長大,心中的慾望也就越大。小的時候擁有一個風箏便能開心,長大後再多的名和利都無法滿足。在一些事情上,成年人往往會被心中的慾望矇蔽雙眼,有的時候還不如小孩子看得通透。在宋代,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年僅七歲寫出來讓人自愧不如的千古名作。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全詩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讓無數成年人陷入沉思,暗自感慨自己活得還不如七歲孩童。這位詩人就是黃庭堅,小小年紀卻有大大智慧,孩童的純良心性,讓他作出了這首詩。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詩,字字諍言,直戳成年人的痛點呢?

一、《牧童詩》

黃庭堅在七歲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那時他還不知道什麼是權勢和地位,他只知道每天的樂趣就是玩耍,開開心心,保持著一顆孩童的純真。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在詩中,描繪了一個牧童放牧的場景,牧童騎著心愛的牛遠遠地經過山村,吹著牧笛,牧笛聲穿過田壟傳到了我的耳朵裡。詩人透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讓人們彷彿身臨其境,看見了牧童,看見牛,聽見了牧笛聲,感受到了牧童的趣味。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隨後兩句詩,表達的是詩人對於大人們的不理解。“哎,多少遠到長安來謀取功名的人啊,用盡心思,傾盡家財,他們倒是遠不如牧童你啊”。詩雖然僅僅28字,但是透過這首詩,讓人們感受到了牧童悠然閒適的生活,不用追求功名利祿,享受著放牧的閒散時光,怡然自得,十分快樂。

後兩句則直接點明瞭,無數的人為了追求所謂的功名利祿,遠到這裡,來不及享受生活,眼裡、心裡都充斥著對權利的渴望,所以這些人活得很累,遠不及小小牧童活得通透。透過這首詩足以見得,雖然當時的黃庭堅只有7歲,但是明白的道理卻已經超過了大人們,他心中感慨,為什麼人總是要追求這些身外之物,這樣不累嗎?

這首詩被人傳開之後,很多人自愧不如,慚愧地認為自己活的竟然不如一個小孩子通透,心中不免有些想法。甚至有人懷疑,這是因為真的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因為年紀太小,沒有感受過權勢,因此沒有慾望。那麼黃庭堅到底是哪一種呢?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二、黃庭堅的信仰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受到父親的薰陶,他自小就對詩文等感興趣。博覽百家文史,遍觀群書,懂得自然就比同齡人多。因此,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雖然他只有七歲,但是思想境界早已到達十幾歲該有的覺悟。

古時男子成熟的年紀本來就小,十幾歲成家的大有人在,所以七歲懂得成年人懂的道理,寫下這首詩,便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黃庭堅學成之後,便考取功名,步入了仕途。很多人就在想,七歲的時候就知道不要為了功名利祿的人,為何失去初心呢?

其實,其中的原由也十分明瞭,自古讀書之人都有一顆想要“治國平天下”的心。黃庭堅也是如此,他在意的不是所謂的功名、權勢,而是施展自己的抱負,給一方百姓帶去安寧。詩人在步入仕途之後,一直清正廉明,關心百姓的疾苦,因此民間的口碑很好。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在政治上,黃庭堅考取功名為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男兒應該志存遠大,心繫家國。所以在政治上他不喜歡王安石的變法之道,他認為變法必定會引起黨派之爭,朝堂內耗,到時候受苦的還是百姓,所以他和蘇軾的為官之道不謀而合,百姓第一,江山次之。

黃庭堅一生清貧,沒有過多結交好友。朝中權臣因此多不與他往來,拉攏不來便踩低,因此黃庭堅受到貶謫。但他沒有過多的計較,身在其位便謀其事,從不在意得失。作為一個政客,黃庭堅或許沒有太多成就,但是作為一個詩人,他一直備受人們尊敬。

黃庭堅善於講理和法用在創作中,他寫的東西大多數都是他的理念和一些根本道理。在文學方面,文章本心術,萬古無轍跡便是他的理念。黃庭堅被稱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同時還有“一祖三宗”之稱。在學習文化的同時,黃庭堅還堅持學習的初心,在書法上也頗有成就。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就他書法而言,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敢於創新,使得他的書法獨樹一幟,成為後輩所學的經典。從他的書法中也能看出其性格,不拘泥權勢,清貧且安樂。這一切和他七歲所做的詩不謀而合,他雖然考取了功名,但是卻沒有迷失自己,讓自己陷入慾望的沼澤。

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文學上,他的骨子裡帶有的都是不羈的仙骨。身在朝堂,卻不與名利為伴,心繫天下百姓,關心民生,不與權勢同流合汙。在文學上也是,他堅持自己的初心,一直熱愛文學,尊重傳統。在尊重的基礎上創新屬於自己的信念。不為名利所困,不為條框所擾。

三、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在古代,人們都以考取功名為目標,無數少年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成名天下知。讀書人和“讀書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答案或許就在他們心中。有的人考取功名只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往往讀書人都有自己的節操,面對名利也都能保持著自己的一顆初心。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但是還有不少“讀書人”,只不過是利用讀書的名頭,成為自己未來仕途路上的一顆棋子。所以這些“讀書人”就如黃庭堅之中所寫的,機關用盡。朝堂之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朝堂之下橫行霸道,欺壓良善。都說讀書人最明事理,其實明“勢力”的讀書人更多。

說到底,黃庭堅這首詩寫於孩童時期,卻不止於詩人逝世。短短28字,蘊含的是人生的哲理,其中意味讓人不免深思。拘泥我們的到底是什麼?是為生活所迫的金錢,是為五斗米折腰的現實。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誰還曾記得自己的初心,誰又在為了自己的初心拼命呢?

現實中,隨處可見的就是“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低頭,但是沒有這些又能怎樣,只不過換了一種人生態度,換了一種生活方式,打破束縛著我們的枷鎖,或許才能撥開烏雲,看見被遮住的陽光。

7歲的黃庭堅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僅28字,卻道盡了成年人的悲哀

結語:

縱觀這首詩,它所蘊含的人生智慧,不止於當時社會。值得讓人思考的是人們為什麼不敢打破枷鎖,成就一種新的人生。或許對於有的人來說,生活是絕望的,看不見烏雲背後的陽光。沒有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勇氣,最終不得不向生活低頭。

最後,面對生活大大小小的不如意,希望我們能夠堅守本心。或許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打破枷鎖,但是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將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那裡或許就是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