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積極中醫藥治療

共濟失調作為一種臨床表現,並不特指某類疾病,涉及很多種病因。最多見於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因素疾病),也可見於一些獲得性疾病,如中毒、免疫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血管病等。行走不穩和姿勢異常還可見於其他型別疾病,如痙攣性截癱、肌張力障礙、舞蹈病等,肌力減弱也可出現類似表現,這些疾病的患者有時也會誤以為自己的表現屬於共濟失調。因此,共濟失調患者群體比較龐大,組成十分複雜,從醫學角度來看,包括上百種疾病。

共濟失調透過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來觀察,如穿衣、係扣、端水、書寫、進食、言語、步態等。行走不穩,步態蹣跚。動作不靈活,行走時兩腿分得很寬;成年發病者,步行時不能直線。忽左忽右呈曲線前進,表現為剪刀步伐,呈“Z”形前進偏斜,並努力用雙上肢協助維持身體的平穩。睡覺有時會不停震顫。肌張力的改變隨病變可由降低而轉變為痙攣狀態,共濟失調步態也可隨之轉變為痙攣性共濟失調步態。

共濟失調積極中醫藥治療

由於該病與先天遺傳有關,多半可找到家族發病史,也有的病人找不到遺傳病史,男性發病比女性高。病人剛開始時可能就是無意中發現行動不太靈活、下肢無力,比如走路感到有點笨拙、容易摔跤,這就使得中老年患者會誤以為是骨質疏鬆所致。可透過肌電圖、神經傳導、神經影像檢查(脊髓、小腦的磁共振、CT檢查),結合病人的主要症狀表現、醫生經驗進行綜合診斷。孕婦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提前預知胎兒會不會患此病。

共濟失調症說是絕症,是為患者生命期長的十來年,短的只有幾年時間,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較為滿意的療法。“很多病人發展到後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到最後身體衰竭死亡。對於該病,可以做一些康復理療,幫助改善、延緩病情的進展。比如,病人兩腳肌張力高(肌肉緊張),可以手術鬆解,亦可以注射打藥降低肌張力,緩解痙攣狀態。另外,還可以採用神經營養性的藥物治療。當然,上述方法對很多患者也是無效的。

共濟失調積極中醫藥治療

共濟失調在中醫稱為“痿症”,根據其主要症狀,中醫常歸之於“痿證”、“痿蹙”、“顫證”等範疇。但又不能與之完全等同。有人認為本病可稱為“骨搖”,依據是《靈樞·根結》篇提到:“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意思是指骨節弛緩不收,動搖不定之意,與共濟失調的表現吻合,後期可發為骨痿,亦相對應一致。

共濟失調實為氣血兩虛,肝藏血,肝失所養,則精神抑鬱,鬱鬱寡歡,眩暈,手足震顫等;肢體關節失於濡養,則導致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肺生氣,氣是構成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溫熙、推動、固攝、防禦、氣化等作用,氣虛是指元氣損耗、功能失調、腦髓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