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泛黃的才是好酒?瞭解名酒如何評選出來後,發現酒色不值一提

呈現

無色、透明,微黃透明或者淡黃色

的三杯白酒擺在你面前,要你憑藉酒色盲選出好酒,相信很多酒友都會選擇呈現微黃或者淡黃色的那杯。因為近幾年經過很多媒體的大肆宣傳啊,酒的年份越大,酒色就會呈現微黃,酒質也就越好的觀點也逐漸深入人心。

但實際上,白酒不是都是越老越好的,酒色泛黃的也不一定就是好酒。如濃香酒,儲存3年以上後,每年酒精度下降會比較快,至少在0。15%以上,

存久了口感反而會變淡

;如低度酒,即使儲存後酒色泛黃,但酸高酯低,

總體香氣會比較淡薄且酸味出頭

,口感並不好;而對於米香型白酒以及二鍋頭來說,

泛黃的酒色實際上是產品不合格的象徵

的確,一些陳年老酒儲存後都會泛黃,相關標準中也有標明如陳年茅臺等一些陳年老酒,酒色應該是微黃才算合格。不過雖然我們常將酒色財氣放一起,但在品鑑白酒時,

四個品鑑要點——色、香、味、格中,其實更重酒香以及酒味,並不重“色”。

說起五屆全國評酒大會,相信很多酒友都並不陌生,大家收藏老酒時常看到的四大、八大、十三大、十七大名酒等名頭就是透過這五屆評酒大會評選出來的,所評選出來的名酒權威性還是很強的。從第三屆評選大會開始,評選制度也基本完善,對於酒體的評選,在分組後,

主要採用在“色、香、味、格”這四方面的百分制“減分法”。總分在96以上的,才可以被稱之為國家名酒。

評選打分時這四方面所佔的分數比例並不一樣,其中

色澤佔10分,香氣佔25分,口味佔50分,最後的酒體風格佔15分。

由此可見,色澤對於整體酒質評定來說,佔的比例是不大的,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作用。

而且對於色澤的評定,只

要酒液中不出現渾濁、沉澱或懸浮物,且酒色不帶除了無色以及微黃以外的顏色,也就是正常的無色或微黃透明的酒色,它都不會被扣分

,而是能拿滿分。所以酒色是否呈現微黃,與白酒評比時能拿高分以及衡量酒質好壞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絡。

而且白酒酒色泛黃,也並非意味著它年份大,儲存了很久。如果

釀酒原料中含有花黃素且發酵時溫度高

,如醬香酒,即使是新酒也是有可能會呈現微黃的。此外,

使用鐵質容器、血料容器或管道去儲酒、運輸酒等

,其中的鐵離子析出進入到酒液中,酒色都會呈現出比微黃還要深的淡黃甚至黃色,但這樣的酒,顯然已經是有點變質了的。

當然,如果白酒釀造時,

產生的雜醇油等物質過多或酒液中含有類黑精色素等物質

,酒色也是會變黃的;最後,

往白酒中人為加入人工色素

,酒色也是會變黃的,日常我們見到的那種十幾二十塊錢一大塑膠桶,酒色呈現淡黃的所謂茅臺鎮xx年原漿酒,

都是劣質竄酒加上色素後生產出來的

,酒質極差。說實話,喝這個還不如來一瓶牛二,酒友們最好不要奔著它的酒色而去。

所以酒色會泛黃也是有著多種因素的,並非都是因為儲存而來。而且白酒也不是說都是存得越久,酒質就會越好。正如前面所說的,

一些低度酒,存了之後,適口感反而會變差。而一些酒精酒,存了要麼沒變化,要麼會變質。

即使是高度的純糧酒,它儲存後酒質會不會有質的提升,還跟它的香型、基酒的酒質、儲存的容器以及儲存的環境有關。比如

王子酒存上十年也難以到達飛天的口感,而我們日常瓶子存酒陳化效果也是比不上大容量陶壇存酒的,儲存時洞藏、露天以及窖藏所得到的酒酒質也是不一樣的。

當然,大家存酒還是要科學點,不要輕信土埋。

所以說,酒友們不要再輕信白酒酒色越黃,它酒質就越好這種說法了,

選酒時也不應該以酒色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很多陳年老酒呈現微黃是正常現象,但要衡量酒質還得看酒香以及酒味。

尤其是醬香酒,近些年很多無良商家為了讓酒裝老,

都是會額外加料

,使酒色呈現暴力黃。即使是放30年的茅臺酒,也沒有它那酒色,對於這樣的酒,酒友們還是遠離比較好。

小酒酒自與酒打交道以來,衷心希望讓各位同樣愛酒的酒友們能看穿一些商家的偽裝,找到靠譜的渠道,喝上真正的好酒。多學多品才能看懂更多,歡迎關注,帶你辨好酒,喝好酒,廣交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