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細的香辛料香型分類,以及芳香型香料和苦香型香料使用準則

關於香料的香型分類,大約都知道有芳香型和苦香型,可這樣的分類還是顯得過於籠統,如果用於組方,還得有一個細分

一一來看:

芳香型香辛料有:八角、桂皮、小茴香、白豆蔻、紅豆蔻、香葉、丁香、砂仁、甘松、靈草、排草、千里香、百里香、五加皮、香菜籽、甘草、玉竹、紫蘇、百里香等;

苦香型香辛料有:肉豆蔻、草豆蔻、草果、枳殼、木香、香砂、砂仁、山奈、孜然、良姜、蓽菝、白芷(川白芷苦味很少)、陳皮、梔子等。尤其木香、枳殼苦味較為突出;

酸香型香辛料有:檸檬

辛辣型香辛料有:辣椒、乾薑、胡椒、芥末

麻辣型香辛料有:花椒

清涼型香辛料有:薄荷、羅勒、辛夷、香茅草

甘甜型香辛料有:肉桂、甘草、羅漢果

五味型香辛料有:五味子

那如果我們再按照組方用途來分:

能賦予食材麻味和辣味的香辛料:

辣椒、花椒、胡椒、畢拔、山奈等

能賦予食材香味的香辛料:

八角、小茴香、肉桂、肉豆蔻、蒔蘿子、砂仁、草果等

能去除或掩蓋食材中異味的香料有:

白豆蔻、草豆蔻、高良薑、白芷、月桂葉、丁香、香菜籽、百里香等

能賦予食材顏色的香辛料:

梔子、薑黃、木香、藏紅花等

最後說一下芳香型香料和苦香型香料的使用準則:

1、香料在使用時要本著寧少勿多的原則,尤其是蓽撥、丁香等香味濃郁的香料不要太多,否則會產生一股“悶”的味道。

2、香料本身多少都有一些異味和苦澀味,在使用前要想辦法除去,芳香類香料含有的異味和苦澀味較小,用清水浸泡一下就可以去除大部分異味,而苦香類香料中所含的異味比較多,所以一般採用白酒浸泡,因為酒精有溶解和滲透作用,使香料中的異味除去,浸泡時如果香料個大或密實,要敲開再浸泡。

3、由於香料中的呈香物質是脂溶性的,只經過浸泡還不能完全揮發出來,還要經過炒制,用油炒時要注意小火低油溫,切忌猛火熱油把香料炒焦炒糊,香料下鍋時要注意先後順序,出香慢(如:八角、桂皮、草果等)要先放,出香快的(如香茅草、百里香、香葉、孜然等)要後放,以使香料出香時間趨於一致,一般來講,出香快是因為顆粒小,出香慢是因為塊比較大,所以可將八角、桂皮、草果等敲碎後與出香快的香料一同下鍋。

4、在使用時,芳香類和苦香類要合理搭配,一般情況下芳香類用量稍大些(如:八角、小茴香可多放,苦香類用量稍小些(如:砂仁放多了會特別苦,蓽撥有辣口也不能多放,白芷放多了中藥味會特別大)

5、各種香料在烹調時,一般沒有固定的使用量,應用時要不同原料不同對待,不能圖省力,包個萬能料包來個一勞永逸。如果原料腥羶味大,要多加些去異味的香料,如加工羊肉時加入一些孜然,加工狗肉時加入一些薄荷等,另外,要根據原料的特性,增減各種香料的用量,如

豬肉要多加肉豆蔻、桂皮,雞鴨等禽類要多加沙姜和白芷,還有離不開少許丁香,下貨內臟類多投放去腥、燥、臭、羶的香料,如肉豆蔻、草果、沙姜、白芷、砂仁、蓽撥等,以去異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