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01

前段時間,比亞迪一位在職4年工程師的真實工資貼在網上曝光,引來了一片唏噓。

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這位工程師17年211碩士畢業並順利入職比亞迪,一開始基礎工資6800元。

對於剛畢業的學生,這樣的起薪也算是在合理的範圍。

如今4年過去了,貼主的基礎工資以每年漲一千多的速度漲到了11700元。

貼主發帖時還透露了自己的工作狀態,平時要麼885,要麼886。

前幾年貼主也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想要繼續為自己創造更多空間。

但4年時間過去了,貼主也感到了疲憊,慢慢地開始放下了學習的腳步。

帖子在網上曝光後,不少網友直呼不敢相信:在比亞迪在職4年的工程師工資才這麼少?

在如今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年薪的概念衝擊下,太多年輕人以為賺錢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職場的現實,真的比你想象的殘酷。

前幾天看到兩張對比表,更是讓人扎心。

第一張圖表是沒有經歷過社會毒打的應屆生們的期望薪資。

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排名前20的城市中,沒有一個城市的期望薪資低於10000元,前5個城市的應屆求職期望薪資更是高於20000元。

但現實是怎樣呢?

第二張圖是名校畢業生的實際薪資情況。

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從圖表可以看出,即便是清華北大畢業生,他們的實際平均薪資也不多1萬多點而已。

看完驚歎,真是赤裸裸的對比。

太多時候,我們總是低估了職場的殘酷,以為憑著一本名校畢業證書或者憑著現有的本領,就能輕鬆獲得高薪。

但真正的高薪背後,看的是你的實力高低和努力程度。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想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深以為然。

想要提升你的薪資,最關鍵的步驟就在於提升實力,做一個強者。

02

深耕專業,打造核心競爭力

俞敏洪曾說過一段話:

“要成為專家,就要研究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在那個領域中,你是最頂尖的,至少是中國前10名,這樣無論任何時候你都有話說,有事情可做。

我原來想成為中國研究英語的前100名,但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就背單詞,用1年的時間背誦了一本英文詞典,成為中國單詞專家。

現在我出版的紅寶書系列,從初中到GRE詞彙有十幾本,年銷量100萬冊,稿費比我正式工作的收入都高得多。”

在你的優勢專業領域深耕,你會發現,它會讓你的收入持續提升。

只是深耕並不容易,有太多人被“延遲反應”所拖垮。

延遲反應說的是,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既定目標,制定計劃,調整行為。但行動與結果之間往往有延遲。

如果意識不到延遲的存在,或者判斷不出延遲要多久,往往不等這個行動產生效果,就半途而廢了。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黎明到來之前,就已經選擇了放棄。

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03

認識能力三核,循序提升能力

能力三核,是生涯規劃師古典提出的能力模型。

古典將能力拆解為三個部分,知識、技能和才幹。

知識:我們知道和理解的東西。

技能:我們操作和完成的技術。

才幹:我們無意識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

名企在職4年工程師真實工資罕見曝光:永遠別低估職場的殘酷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三者之間是包含關係。實質關係並非如此簡單,但粗略可以這麼劃分。

我們學到的知識,其中有一部分經過刻意練習,會轉化成為技能,知識和技能經過融合,形成更高階的核心能力,也就是才幹。

古典認為,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離不開能力三核。他以自己為例,他的書《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體現出他如下的能力三核。

知識:生涯理論基礎、多年積累的案例、大量的閱讀。

技能:寫作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概念化能力、資料收集、溝通能力(例如和插圖畫手溝通)。

才幹:好奇心、幽默感、求真。

一般而言,能力進步的路徑是,先掌握知識,接著再透過刻意練習成為技能。當技能純熟精進,變成一種自動的習慣,看似毫不費力,卻異常專業時,技能就升級成為了才幹。

只有全面提升能力,你的綜合實力才能隨之提升。

04

認知聰明失敗,從失敗中挖掘價值

美國總統阿伯拉罕·林肯,人生歷程充滿傳奇,一生跌宕起伏,遇到無數次挫折與失敗:

22歲:生意失敗;

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

24歲:生意再次失敗;

26歲:戀人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29歲:競選州長失敗;

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

34歲:角逐國會議員失敗;

36歲:角逐國會議員再次失敗;

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

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

49歲:競選國會議員第三次失敗;

51歲:競選美國總統成功。

如果林肯其中任何一次失敗中選擇放棄,很可能,他永遠都不能成為美國偉大的總統。事實上,偉人之所以偉大,常常就表現在他們能夠以巨大勇氣承受失敗。

這就涉及到聰明失敗,即智慧型失敗,指的是:有價值、有智慧型別失敗。

失敗給人負面、消極印象,很多人以失敗為恥,能避而不談就儘量掩飾。但其實,失敗也有價值。

不管哪一類失敗,即便是最無謂失敗,也可以進行價值挖掘。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觀點是:“我絕對不會把從未犯錯的人升到高層領導崗位上,因為沒有犯過大錯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輩。”

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犯過大錯,嚐到大敗滋味,往往意味著沒有接受過富有挑戰任務,謹小慎微,停留在舒適區。失敗次數、失敗率固然降低,但也意味著能力不會有大長進。

因此,提高失敗價值挖掘能力,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餘世存說過一句話: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當你做了你所應該做的一切,時間自會給你想要的答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