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成熟季,醃製後受喜愛,鮮果卻一斤8毛錢難賣,果農懶得采摘

每年的3、4月份是應季水果比較少時候,此時北方除了大棚種植的櫻桃,其他大多數水果都還處於花期,南方的一些柑橘類水果紛紛進入尾期,市場上常見的應季且量大不貴的只有李子、菠蘿、芒果。所以每年的3、4月份是蘋果、梨等冷庫儲存水果走量的最佳時間段,也被認為是比較大的水果空窗期,同時能在3、4月份早熟上市的水果都能有很好的價格,比如楊梅、荔枝等在5、6月份大量成熟的水果。現在也有不少大棚種植的瓜類水果進入了市場,但線上下市場都會賣得比較貴(單價貴或是單價便宜但個頭大)。

其實每年的4月份,有一種南方也進入了成熟季,只是這種水果很少直接進入水果市場,所以受到的關注度比較低,甚至很多南方人都不知道它是幾月份成熟的。它就是青梅,盛產於廣東、浙江和海南等地,現在看來是典型的南方水果,但其實青梅在國內分佈廣泛,很多省份都有,在國內的種植歷史也長達3000多年。但發展到現在,新鮮的青梅已經很少再被當成水果了,除了在產地,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青梅基本上都是醃製過的,因為新鮮的青梅味道非常酸,而且現在可選擇的水果多了,新鮮青梅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青睞。

不過在南方的一些水果店,人們還是能購買到醃製過的青梅,青梅可用醋、用鹽等進行醃製,有些地方還一直有製作青梅酒的傳統習慣。也有一些自家有種青梅的朋友,現在已經著手開始醃製青梅了,可見醃製後的青梅比鮮果更加受人喜愛。其實青梅在古代是很有知名度的,有很多文人都曾寫下與之相關的詩詞,比如:李清照的《點絳唇》、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李白的《長幹行》等,在藥用價值方面,青梅最早被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收斂生津的功效。只是如今時代變了,青梅的價值也逐漸被埋沒,不再那麼廣為人知。

如今在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青梅,要麼是水果店醃製的,要麼就是經過食品廠加工的蜜餞,其中後者佔據絕大部分。雖然青梅似乎在很多地方都沒有太大的存在感,但目前還是有一些農民種植青梅的,只是不認得青梅的人,經常會將它誤認成桃子,因為外形太像了。近日,廣東和海南的青梅進入了成熟期,但是價格卻很不如意,產地收購價格在7毛5或8毛左右,相比往年的價格有很大的下滑。由於青梅的畝產量在2-3000斤左右,扣除掉採摘等人工成本,一畝地的收益很微薄,果農都懶得采摘了,任由果子成熟後掉落在果園。

不過遇到這樣的狀況,果農也是很無奈,因為青梅的銷售途徑太單一,基本都是賣給加工廠,價格容易被打壓,即使自己想要另找銷路,也無非是賣給另一家加工廠,並沒有太大區別。如今新鮮的青梅確實是陷入了難賣的尷尬,不過果農也可以考慮自行醃製或是泡酒,再透過線上渠道售賣,或許順帶著也能賣青梅,畢竟泡青梅酒需要用到的青梅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