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有多重要?

元至正二十年三月,劉伯溫來到應天,開始為朱元璋出謀劃策。

此時朱元璋的地盤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朱元璋若想進一步向外擴充套件勢力,必須與其中一方發生衝突,而固守現有的地盤無異於坐以待斃。

而且,以朱元璋此時的實力,若兩線同時出擊,必敗無疑,只能集中兵力,先消滅其中一個。

因此,必須儘快決定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

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有多重要?

朱元璋為此傷透腦筋,始終拿不定主意,張士誠雖然佔據著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浙西地區,但是他的兵力沒有朱元璋強,如果從先弱後強的思路入手,那麼應該先打張士誠。

事實上,在劉伯溫來應天之前,朱元璋已經派常遇春帶兵去攻打張士誠佔據的杭州。

杭州當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元朝江浙行省的治所便是設在這裡,而且杭州是當時元朝南北大運河的終點。

浙西是當時全國最富的地區,而杭州、平江路(今蘇州)是浙西地區最富有的城市。

張士誠雖然總天兵力弱於朱元璋,但是他十分重視浙西地區的安全,更何況張士誠的都城設在平江路,因此張士誠把自己絕大部分兵力都佈置在浙西。

而且,為了確保杭州的安全,張士誠多次派兵爭奪諸暨。

所以朱元璋想速戰速決,快速消滅張士誠是不大可能的。

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有多重要?

張士誠的性格十分謹慎,不像陳友諒那樣愛冒險,所以很難快速找到他的重大破綻,進而設法突破。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二月,常遇春開始奉命攻打杭州,直到第二年三月仍未攻下。

那麼,對於這個困擾著朱元璋的難題,劉伯溫是怎麼看的呢?

劉伯溫認為張士誠只圖自保,不必擔心,也就是說,張士誠不太可能大舉發兵,攻打朱元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張士誠的首要目標是保住浙西地區,大舉發兵、主動進攻勢必要調動駐紮在浙西的兵力,這樣一來,對手有可能趁虛而入,奪取浙西。

那麼對於陳友諒,劉伯溫是如何分析的呢?

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有多重要?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地處上游,無時無刻不想消滅朱元璋,而且陳友諒當時劫主脅下,名號不正,他需要戰場上的不斷勝利來獲得部將的支援。

也就是說,陳友諒會抓住一切機會,主動攻擊、甚至想消滅朱元璋。

這個分析可能讓朱元璋出了一身冷汗。

可能正是因為聽了劉伯溫的分析,在劉伯溫來到應天的當月,朱元璋便讓常遇春從杭州撤兵了。

陳友諒的進攻速度有多快呢?

這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帶兵繞過池州,直接攻取太平府,十天後,便率軍進攻龍灣,龍灣是當時秦淮河唯一的入江口,突破了龍灣後,攻入應天將是大機率事件。

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有多重要?

如果陳友諒攻下太平府後,一鼓作氣直接進攻應天,中間不做任何等待和停留,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朱元璋是這樣分析的,”知我出,以偏師綴我,我欲與戰,彼不交鋒,而以舟師順流直趨建康,半日可達,吾步騎亟回非一日不至,縱能得達,百里趨戰,兵法所忌“(《明太祖實錄》)。

當陳友諒大舉東下的訊息傳到應天后,朱元璋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當時有的將領提議朱元璋親自率軍迎擊陳友諒,朱元璋認為不可行,於是進行了上述分析。

這段話的意思說:陳友諒如果知道我親自帶兵迎擊,令偏師與我周旋,而親率舟師順流而下,直奔應天,半天就能到達,我們的步騎則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返回,縱使拼命往回趕,搶在陳友諒之前回到應天,但是將士已疲累不堪,戰鬥力銳減,不一定能打得過陳友諒。

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有多重要?

照此推算,如果常遇春此時仍舊在率兵攻打杭州,收到陳友諒奔襲應天的訊息後迅速往回趕,可能還沒到應天,戰鬥已經結束了。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採納劉伯溫的建議,提前把進攻的重點轉移到了陳友諒身上,那麼朱元璋真的有可能在陳友諒大舉奔襲應天的時候遭遇滅頂之災。

謀定而動,劉伯溫的計策對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