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瓷板畫和瓷器的筆墨特色

王大凡,1888年生,卒於1961年,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祖籍安徽省黟縣人,寄居江西省鄱陽縣。1901—1920年,王大凡受汪曉棠影響較深,早期畫的仕女與汪曉棠畫的仕女一脈相承。王大凡與王琦於1916年到上海觀摩海上畫派作品,並結識吳湖帆先生。1922年,王大凡參加了由浮樑縣縣長徐仲亭等倡導,汪曉棠、王琦任副社長的“瓷業美術研究社”。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間,完成了從古彩、圖案到傳統文人畫的轉型。

王大凡瓷板畫和瓷器的筆墨特色

1935年(乙亥年) 王大凡 四愛圖·粉彩

王大凡為珠山八友之一,他15歲時拜汪曉棠為師,不僅學習陶瓷彩繪技法,而且學習中國畫、詩詞歌賦。早期作品筆法工整嚴謹,線條流暢細密,設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畫家吳友如之法,用筆織秀,線條放達,氣勢灑脫,畫風純正,與王琦人物畫風格大相徑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別具—格,在繼承和發展陶瓷工藝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是富貴壽考、伏虎羅漢、八仙圖等,晚年的人物畫以仕女人物,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等內容為多。從王氏人物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一、是用筆用線用色遒勁,似傳統線描法中的高古遊絲描、鐵線描一類,多是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緻,有裝飾味,這是王大凡與王琦側鋒用筆畫人物畫的最大區別。二、是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具有大唐畫法,特點鮮明,並形成一種慣用的程式。三、是人物畫背景多勾描蔥鬱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墨黑,草綠、翠綠、深綠幾個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

王大凡瓷板畫和瓷器的筆墨特色

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豔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黑、白、紅分明,突顯層次感,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豔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傑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如果說他早年的作品用畫筆向人們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那麼他中年的作品就是傳達一種禪意,晚年的作品則表達了一種精神境界。中國畫大家林風眠、潘天壽、周昌谷、吳山明等稱王大凡是一位藝術修養極高的“陶瓷文人畫大師”,“如果不是當時景德鎮環境閉塞,缺乏宣傳,大凡先生人物畫藝術造詣可以與海上大家相媲美”。

《四愛圖》粉彩瓷板取材於周敦頤的《愛蓮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趙清獻的愛梅愛鶴、蘇東坡愛硯。此幅瓷板畫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緻、有裝飾味。人物臉部非常的細膩,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此王大凡瓷板畫款識書法為標準的王氏行書,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整套作品給人一種穩重,歷史感,蘊含著民間村野的淳樸味,這是王大凡瓷繪人物畫魅力所在之處。

王大凡瓷板畫和瓷器的筆墨特色

作者以細膩的手法,絢麗的色彩,成熟的技藝將“羲之愛鵝”“茂叔愛蓮”、“東坡愛硯”、“淵明愛菊”等故事講述在白色瓷板上。一個場景,兩個人物,透過作者巧妙的安排,能將故事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來,細觀之,人物故事呼欲出。此組藏品,無論色彩的搭配,人物的描述,表情的塑造,都較為成熟,應為大師成熟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