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的“讀書時代”比現在的“讀圖時代”更多了一分恬淡

近年來,隨著傳媒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時代的到來,人類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從幾十年前人手捧一書的“讀文時代”漸漸轉向今天手機刷圖的“讀圖時代”,影像的發展儼然成為一種趨勢,人們獲取知識與資訊的方式已經從“閱讀”轉變成“閱圖”,人際的網路交往也已從“打字”邁向“拍圖”或者“發小影片”更多。但是是否意味著社會認知與人際交往的模式就完全脫離文字呢?是否意味著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可以完全脫離文字呢?是否意味著影象可以完全替代文字成為文化界的唯一?今天,讓我們透過欣賞宋代詩人翁森的四首詩《四時讀書樂》,來回味一下古人“讀書時代”的樂趣。

古人的的“讀書時代”比現在的“讀圖時代”更多了一分恬淡

《四時讀書樂》是四首歌詠讀書情趣的舊詩,是很好的勸學詩。此詩被清代《四庫全書》收錄,民國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長葉楚傖編進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首詩。這首詩被湮沒不傳將有半個多世紀了,年在70左右的人,很有一些是讀過這首詩的,它委實是一首優美的情致高尚的勸學詩。

作者翁森(1255—1326),字秀卿,號一瓢,宋末遺民。因不願做元朝的官而隱居浙江仙居鄉里,辦了個書院授徒講學,極盛時弟子達800人。

《四時讀書樂》宣揚的是讀書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祿為引誘。它把一年四季都視為讀書的好時光,勉勵人們勤奮讀書,其基調是積極的。

古人的的“讀書時代”比現在的“讀圖時代”更多了一分恬淡

崔宏波書《四時讀書樂》四條屏之一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譯文:陽光照在堂外的欄杆,流水淙淙繞著長廊流過,乘涼歸來的人們,沐浴著春風送來花香,一邊走一邊吟唱著詩歌。停在枝頭的鳥兒,那是伴我讀書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啟發我作出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歲月,人生只有讀書是最好的事。讀書的樂趣是怎樣的?好比綠草長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古人的的“讀書時代”比現在的“讀圖時代”更多了一分恬淡

崔宏波書《四時讀書樂》四條屏之二

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譯文:新長出來的竹子垂壓著屋簷,屋子四周種滿桑樹。我的小書齋安靜敞亮,射入燦爛的陽光。白天變長了,讀完書以後,聽聽蟬兒在樹上的鳴叫;夜晚讀書時,燈花一節節落下,還有螢火蟲飛入帷帳。只因為向來深知讀書的樂趣,我在北面的窗戶下閒適地躺著,就像遠古時候羲皇時代的人一樣逍遙自在。讀書的樂趣是無窮的,好比沐浴著煦暖的南風,用瑤琴來彈奏一曲。

古人的的“讀書時代”比現在的“讀圖時代”更多了一分恬淡

崔宏波書《四時讀書樂》四條屏之三

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譯文:昨天夜裡,我聽到了庭前樹葉落下的聲音,籬笆上的紫豆花開了,蟋蟀在鳴叫。不知不覺,原野裡已到處是秋天的氣息,大自然的各種聲音都含著冷清的意味,一片蕭瑟的景象。床旁多虧有一盞矮燈,就著它讀書的效果加倍地好。讀書的樂趣很令人愉悅,好比在高遠的秋夜裡,起身來賞玩明月。

古人的的“讀書時代”比現在的“讀圖時代”更多了一分恬淡

崔宏波書《四時讀書樂》四條屏之四

木落水盡千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譯文:樹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這遼闊的天地間,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質。我坐在那兒,展開書卷而讀,燈光搖曳,對映在牆上,牆壁好像也跟著在晃動;我高聲朗讀著圖書,外面雪得很大,半夜裡,我的房頂全被積雪覆蓋了。地上的火爐裡,炭在燃燒,鍋里正在煮著茶,我就在四壁放滿了圖書的空間裡讀書。讀書之樂到哪裡去尋找?就在這寒天雪地,且看那幾朵盛開的梅花,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天地孕育萬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