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大家好!歡迎來到文華聊娛樂,今天和大家一起說說我們選官制度在近三千年裡的演變

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人才的選拔對於國家的治理是尤為重要的,所以如何合理且方便的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就是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所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選官制度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它對於社會的興盛衰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都有不同的方式。今天我們主要是講述先秦時期的“王位世襲”“世卿世祿”制度,到商鞅變法的軍功爵位制度、漢代時期的徵召察舉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自隋朝至清朝的科舉制度,再到清末科舉制度被廢除,這近三千年的官宦選拔制度的演變。

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的雛形,可以說是形成於夏朝。夏朝不同於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他作為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王位是根據血緣關係進行世襲,同樣當時的主要官職也是根據血緣關係進行世襲。奴隸主貴族世代享有官職世襲的特權,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的開始。事實上在封建制度以前的“世卿世祿”制,從實質意義上講,並不能稱之為選官制度,因為他並沒有體現出選官,因此歷史上真正的選官制度,應該是在春秋戰國以後。在商鞅變法以後,官職可以透過軍工的積累而獲得,不再是僅僅源於祖宗的血脈。

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漢朝建立後,為了適應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主義國家的統治的需要,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拔人才的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闢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以及其他多種方式,其中察舉制和徵召制,成為最主要的選官制度。察舉制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的轄區內考察,發現有可用的人才,便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舉薦給中央政府,然後經過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考核,在任以相應的官職。徵召制就是由皇帝和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徵聘。“徵召察舉”制度相對於“世卿世祿”制,在選官上是一大進步,但是由於其選官的不嚴謹導致產生“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現象。

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東漢末年,在軍閥混戰的衝擊下,鄉里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鄉選裡舉”的選官傳統難以為繼。三國時期,曹操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採用“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曹丕執政的時候繼承和發展了曹操的有人政策,並且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制度。這個選官制度一直貫穿魏晉南北朝,主要選拔措施就是選擇“賢有識鑑”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主要負責查訪本州郡的人才,綜合他們的門第、德才定出“品”和“狀”以供吏部官員參考選用,依據品狀劃定的品級共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名之為九品中正制。但是中正的職位一直被世家大族所掌控,選官任人只看門第,所以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等級森嚴的局面。

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數是在各地的高門貴族中選拔而出,權貴弟子無論才能優劣,都可以做官,而許多出身低微但身具實才的人卻無法得到重用。為了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在開皇七年的時候設立“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科,在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因為是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就稱之為科舉。隋王朝開始公開使用考試的方法來甄別人才的優劣,以才取人、量才錄人,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上的重大突破,也是選官制度走向成熟的標誌。在李唐時期,“科舉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主要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期,大量增加了科舉取士人數,而且還創立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期,任命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的地位。

在三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什麼

宋代科舉制相較於唐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主要是表現在殿試成為定製和“糊名制”的推行,同時宋朝也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朝將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等是進士及第;二等是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科舉制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宋朝的統治基礎,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清時期科舉制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科舉內容著重於“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文體上的專制嚴重禁錮了世人的思想。極大的束縛快樂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文華聊娛樂原創,轉載請註明文華聊娛樂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