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門閥的消滅避免了中國進入種姓制度

士族門閥的消滅避免了中國進入種姓制度

士族門閥這一特權階級產生在東漢,形成於魏晉朝代,在唐末期的時候在歷史舞臺上消失,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有

7

8

百年。士族門閥世居高官,簪纓相襲,婚配高門,曾一度枝繁葉茂在朝廷裡遮天蔽日。

西漢、東漢時期

主要透過

“察舉制”等方法來

選拔和任用官吏。察舉制是由高官及諸侯王透過

賢良

、“

秀才

、“

孝廉

等多種標準,

為國家選拔

。在制度執行的前期,察舉制確實發揮了不拘一格選人才的作用,較為廣泛的選舉各階層參政

選拔出一些例如晁錯、董仲舒這樣的賢臣

為漢王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但是

察舉制沒有客觀標準,地方

官僚

和諸侯推舉人才的時候有很大的主觀性

,逐漸失去公允性。

慢慢就成了

官宦子弟和地方豪強大族進入漢統治體系的最佳通道,

慢慢的形成了士族門閥體系。

士族門閥的消滅避免了中國進入種姓制度

曹操、陳登都是孝廉

在魏晉政局之中,士族成為比皇權更為穩固的存在,逐漸發展成長為士族門閥。這個階層從東漢末年直到隋唐,前後活動數百年之久,在兩晉南北朝最為鼎盛。士族在教育、財力、社會地位上的顯著優勢決定了其地位的超然,地位高下之差甚至連皇帝也無法改變。南齊中書舍人紀僧真為齊武帝心腹,但他出身貧賤,向皇帝請求允許他做士族。齊武帝表示此事他無法做主,只能獲得當時大士族江斅(

xiào

)、謝淪認可才行。劉宋孝武帝母路太后出身寒微,其兄路慶之之孫路瓊之以外戚身份自鳴得意。與王導五世孫王僧達為鄰居時,一天,他特意裝扮一新去拜見王僧達,王故意問他:

昔日我家養馬的奴僕路慶之,是你的什麼親戚

?”

當場給他難堪。之後,路太后向兒子哭訴,孝武帝竟然也不認為王僧達有錯。

門閥士族為保持尊貴身份地位,血統不被混淆,注重門第婚。曹魏之際士族間自發相互聯姻,到東晉南朝則發展成為不可違背的原則。穎川荀氏、汝南袁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都為一流高門大族,世代互為婚配,彼此都有姻親關係,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士族自視甚高將與庶族連姻視為奇恥大辱,南齊士族王源嫁女給富陽滿氏,滿氏門庭低微。御史中丞沈約為此

事還特意

上表請求政府予以干預,革除王源的官職,並禁錮終身。

士族門閥的消滅避免了中國進入種姓制度

曹操、陳登都是孝廉

兩晉國家政治軍事大權歸於士族階層一身,最大限度地將寒門排斥在國家政治中心之外。正是由於這種壟斷使士族階層放鬆了對自身的約束,不關心政務縱情聲色,甚至沉醉於五石散。《世說新語》

有一則這麼一個小故事,可以看出當時士族門閥有多荒唐。

琅琊王氏的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做桓衝車騎參軍的時候,竟不知自己任何種官職,至於具體的公務,簡直答非所問,其本人頗以不關心俗務為高,並且主官還不能對失職計程車族子弟進行追責。

俗話說

“盛極而衰”,之後的侯景之亂,不僅僅是從肉體上消滅了一部分士族,同時引發了一系列戰爭,瓦解了士族的人脈網路。到了隋朝,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後,徹底摧毀了士族門閥生根的土壤。因為科舉制可以自己報名,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推薦,這使得更多的庶族人才可以當官,甚至可以走向國家的權力中心。

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士族優勢,使參與社會治理的官吏由士族擴充套件到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貧寒出身的飽讀詩書之士

也有可能入朝為官,

皇權從此開啟了大規模向全天下網路人才之路。

同時

科舉制

一直在宣揚

天子門生,忠於帝師

,更加

有利於

強化

皇權

。科舉制

以勢不可擋的銳氣,一步步助力皇權獨尊

到了唐朝晚期,隨著黃巢

帶著

10

萬起義軍

回長安

屠戮門閥士族。

造成

士族成員大量死亡,

家產也被洗劫一空

,士族門閥

時代

也就

正式壽寢正終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平常百姓家

”。

從這個時期以後,中原大地進入了布衣卿相的時代

,否則的話中國說不定會進入類似於印度

“種姓制度”的社會。

士族門閥的消滅避免了中國進入種姓制度

曹操、陳登都是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