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偏人少、地勢狹長,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初年,韓信叛亂,他與匈奴勾結,共同起兵圍攻太原。漢高祖劉邦親派大軍出征,剛開始雙方互有勝負,但後來由於劉邦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長達7天7夜,最後在陳平的建議下,派人向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白登之圍”

匈奴遠居漠北,這次能長驅直入漢朝內地,一方面是因為韓信作為內應,另一方面是因為秦末連年戰爭,讓朝廷失去了對西北地區的控制。

而河西走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通道。

河西走廊地偏人少、地勢狹長,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這條通道位於黃河以西,北有北山,南有祁連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故得名“河西走廊”。

雖然河西走廊地勢狹長、地偏人少,但由於它正好處於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匯點,所以從古至今,此地一直都是“

兵馬賓士,殆無虛日

”的戰略要地。

為什麼這個狹長地帶如此重要呢?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政治上,它是朝廷控制西北邊疆的橋頭堡。

關於河西地區,古人早就有“夾以一線之路,孤懸兩千裡,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虜”的論斷。

漢武帝曾派遣張騫持節出使西域,其目的就在於聯合西北各國,特別是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以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控制。

在張騫之後,漢武帝又派霍去病帶兵遠征,奪回了河西走廊,並在此建立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西北地區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河西走廊地偏人少、地勢狹長,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經濟上,它是中西方商品買賣的通道。

像我們今天國內常見的石榴、核桃、胡椒、葡萄等,都是商人透過河西走廊帶來的。

而我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物,也透過河西走廊,販賣到西方各國。

漢武帝設立的河西四郡,也成了國際化的貿易大都市。

所以,河西走廊成就了另一個更詩意的名字——絲綢之路。

第三:文化上,它是周邊文化交流的彙集地。

由於商人來源眾多、往來頻繁,有的來自印度、有的來自希臘、有的來自中國、有的來自伊斯蘭,他們長期在此雜居,

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一處四大文化彙集地

所以,今天考古學家在西北地區出土的文物,都帶有鮮明的文化交流的特徵。

河西走廊地偏人少、地勢狹長,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四:宗教上,它是佛教傳入與傳播的重要通道。

唐朝高僧玄奘從首都長安出發,一路西行前往印度那爛陀寺求取佛經,他此行的必經之路就是河西走廊。

歸國後,玄奘將一路見聞寫成了

《大唐西域記》

,透過這本書我們瞭解到,河西地區篤信佛教,它一邊吸收來自印度的佛教教義,一邊把這種教義擴散到中國內地。

所以,這裡才會有一座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

第五:軍事上,它是保護內地的西北屏障。

明朝賢臣楊一清曾說:“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計劃將首都先遷往洛陽、再遷到長安,但遭到了眾大臣的一致反對。

他們反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西北党項盤踞、東北契丹興起,長安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地位。

“河西不固,關中亦未可都”。

河西走廊地偏人少、地勢狹長,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清末左宗棠也認為“周、秦、漢、唐之盛,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東南,國勢浸弱,以底滅亡。”

意思就是說,歷史上王朝興盛的原因,在於他們重視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一旦國力衰弱,放棄了這塊戰略要地,那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河西走廊像一條紐帶,連線著華夏與西域各國互通有無,它又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如今,河西走廊歷經千百餘年的動盪,終於恢復了平靜,它的重要性也將緊跟時代,進入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