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八天的假期便不再孤單,快樂在呼喚我

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這是一首廣東潮汕地區人們在中秋節吟唱的童謠,今年是難得的中秋節和國慶節雙節同慶的日子,各地的人們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那麼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節日來源

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八天的假期便不再孤單,快樂在呼喚我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物件。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曆法融合,使用陰曆(夏曆),所以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八天的假期便不再孤單,快樂在呼喚我

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所以中秋節與傳統非遺有著很深的淵源,正是因為中秋節的歷史綿延,才有了今天代代傳承的非遺活動。在2008年,中秋節也成為我國首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之一。

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八天的假期便不再孤單,快樂在呼喚我

那麼,在中秋節人們通常透過哪些活動來慶祝節日呢?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而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也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慶祝方式。比如在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八天的假期便不再孤單,快樂在呼喚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溼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博餅”,是源自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用6粒骰子投擲,以骰子紅四點多寡為主決定勝負,並以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為彩名。這種民間相傳的習俗在中國臺灣也仍有生命力。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在我國的北方地區,也有很多獨具特色慶賀方式,在此不再一一例舉。值得慶幸的是,直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們仍然延續著之前的習俗,這無疑是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而且這樣的傳統將繼續延續,為我國的非遺傳承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當傳統非遺遇上“雙節”,八天的假期便不再孤單,快樂在呼喚我

雖然國慶節並不直接和非遺產生聯絡,但是在今年國慶期間,也有很多與非遺有關的展覽和活動正在進行。

比如山東省博物館明代服飾文化展的展出,見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而集美食與民俗文藝演出於一體,匯聚魷魚、薯塔、丸子、烤肉等特色美食小吃的攤位,也都為慶祝祖國71歲的生日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相信這長達八天的小長假,會讓人們忘卻掉上半年的艱辛與痛苦,更加勇敢的迎接嶄新的未來!

萬里晴空,壯麗山河,赤旗飄揚。看九州方圓,普天同慶,江河歌唱,遍地流芳。在今天,國與家撞了個滿懷,人們臉上的欣喜不言而喻,記得今天回家和家人們一起過節哦!最後,祝大家雙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