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紫砂壺真偽鑑別乾貨分享

隨著紫砂壺收藏的熱度不斷提升,一把老壺的價格也在不斷地創著新高,一些不良之徒同樣在作假手法上不斷翻新,讓很多壺友上當受騙,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各時期作品的乾貨鑑別思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壺友淘到自己喜歡的真正的好壺。

老紫砂壺真偽鑑別乾貨分享

明代紫砂壺

明代紫砂壺的特點:

器型:明代紫砂壺一方形和圓形為主,線條簡約、壺體偏大、平實質樸,並且只有素壺沒有色彩;

泥料:明代時期由於煉泥陶洗技術相對落後的原因,紫砂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很粗糙接近缸胎,有生燒和火疵現象,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紅色(大紅袍);

老紫砂壺真偽鑑別乾貨分享

明代紫砂壺

燒製工藝:a。明代初創期主要以手工捏製為主,壺內壁往往會留有匠人的指紋; b。由於明代不單獨燒壺,而是與缸類一同入窯燒製,所以有些壺身區域性都少量的釉淚;

落款:明代壺最多在底部落款且以楷書為多,明代末期才開始在壺身以草書落款;

清代各時期紫砂壺的特點:

老紫砂壺真偽鑑別乾貨分享

題字清代紫砂壺

器型:清代紫砂壺以自然性和幾何形為主,而在清末及民國初期在壺型款式和裝飾上大為豐富;

泥料:明末清初時期泥料改進並不明顯,大多含有閃亮的雲母,胎壁也較厚實。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了紫砂細泥,清代的泥色則較多,除此之外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點”或”桂花沙”,前者較後者粗,也有人將它們統稱為”梨皮”。”梨花點”清代早期多見,而”桂花沙”則在雍正、乾隆時期多見。

老紫砂壺真偽鑑別乾貨分享

雕龍清代紫砂壺

燒製工藝:a。晚明時期時大彬創造性的開始用木模製壺,內壁呈現的是竹刀的刮削痕跡; b。清康熙時開始出現彩繪,乾隆年間出現描金,而在嘉慶道光年間開始出現題詩刻畫。

落款:清代早期楷書、篆書並行,後期以篆書為主;另外如果是壺蓋內用印的真古壺,明末清初以後的作品。

壺嘴和出水孔: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製,到了清末就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著名紫砂學家顧景舟先生在談到紫砂鑑定時曾講過”成型手法是鑑定的重要依據之一”。因為每個制壺家作壺嘴及壺把的方法不同,都有個人的風格。民國以前的紫砂壺,不論大小,出水孔都是單一孔(近年來則不一定),大、中型壺為防止茶葉堵住出水口,影響出水,故大都改採多孔狀。

民國時期:民國以後,在原來已有色彩的基礎上紫砂的色彩多了起來,如墨綠、黑色等;民國以前的紫砂壺,不論大小,出水孔都是單一孔(近年來則不一定),大、中型壺為防止茶葉堵住出水口,影響出水,故大都改採多孔狀。

除了上述的這些,在鑑定傳世的名家作品時,尤其是明清兩代流傳下來的砂壺,首先要掌握的是這些名家所處時代的基本特徵與風格,作品中有沒有那個時代的氣息與烙印,還必須綜合考察作者一貫製作風格與品位;所有人制壺時決不可以逾越出他生活和創作的時代,而且必然會體現他一貫的壺藝特點,展現出高品位、高層次的思想內涵和製作水準,否則就有偽作之嫌,從造型、作品的風格品位去認識作者,這個方法在我們日常判斷一把壺的出處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