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乾貨)

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古玉深埋地下,受到周圍土壤的影響,絕大多數會產生土沁。掌握土沁的形成原理、表象特徵及鑑定要點,對我們日常的古玉辨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土沁的原理

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乾貨)

圖1

古玉深埋地下,受到地溫及地下水等環境的影響,天長日久,表面

結構水

會發生逸失(前面文章已有詳細論述)。結構水逸失後,玉表會產生分子間隙,此間隙大小,足以讓

有色金屬離子進入

。而土壤中含量最高的是三價鐵離子,在潮溼的土壤中,以遊離態的形式,運動到玉表分子間隙變大的部位,進入,產生黃褐色土沁。這個過程屬於量子化學範疇,肉眼短期內看不到變化,但是經過長時間積累,就

形成了土沁

二、土沁的特徵

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乾貨)

圖2

瞭解土沁的形成原理之後,一切迎刃而解:

1、產生部位。

土沁容易發生在結構脆弱的玉質疏鬆部位、石性較重的部位、受到過機械損傷的部位

(工痕處

),以及玉質存在瑕疵或缺陷的部位等。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到,土沁順著裂痕處呈擴散狀。

2、視覺呈現。

鐵離子呈黃褐色,在不同顏色的玉質中,也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比如在

白玉

中,會呈現較為鮮豔的紅色,故有

“血沁”

之稱;在

青玉

中,一般呈現暗紅色;土沁進一步氧化,還會呈現黑紅色。

三、土沁的辨偽

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乾貨)

圖3

瞭解了土沁的原理與特徵,也就懂得了如何辨偽:

1、土沁深入玉肌。

土沁是是成百上千年形成的,過程極其緩慢,但

深入玉肌

。而仿品為了偽造土沁效果,透過高科技手段,進行加壓注色等,顏色聚集在玉表,難以深入,也就是我們說的

“色浮”

,如下圖。

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乾貨)

仿土沁1

2、土沁存在顏色的擴散與漸變。

土沁從玉表到內部,沿著玉的晶格擴散,由於玉是

非均質體

,沁門也有所不同,故沁色的變化並不均勻,呈現如晚霞般的絢爛,有過渡感。而仿品生硬呆板,不自然,沒有擴散,這是鑑定關鍵

(劃重點)

3張館藏漢代古玉圖片,圖文對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鑑定要點(乾貨)

仿土沁2

本文從土沁的原理、特徵及辨偽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希望能給喜歡古玉收藏的你們帶去一點點幫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轉發收藏,也可以關注我,一起來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