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不過尺”除了說明歷史侷限性,也是古代技藝高度的一個標誌

“鈞不過尺”的意思是說鈞瓷的高度不超過一尺。從時間上講,一般是指從唐代燒製鈞瓷開始,一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初。

在我陳述“鈞不過尺”的主要原因之前,請允許我先帶領大家回憶一下,許多愛好宋代官窯鈞瓷的朋友們是不是會立刻聯想起來宋代的官窯鈞瓷留世藏品的所有器型呢?比如,鈞瓷花盆、盆託、壺、碗、盤、缽、洗、爐等即刻映入我們的腦海裡,它們不但是圓形,而且高度基本上都在20公分左右。在往後算起,元代、明代、清代、民國,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初,基本上見不到30公分高度的鈞瓷器型。據中國收藏家協會認定的《中國宋元瓷器圖錄》記載,宋代鈞瓷最高的是一件月白釉鵝頸瓶,其高度為27。5釐米。1999年4月8日發行的鈞瓷郵票上,一件紫紅釉花盆,它的高度也只有18。5釐米,一件出戟尊的高度為31。6釐米。在我的經驗感覺和印象中,就是宋徽宗最愛的那件八寶龍柄花澆壺,估計高度也就在26釐米左右。

“鈞不過尺”除了說明歷史侷限性,也是古代技藝高度的一個標誌

古代制瓷修坯

就上所述,我給朋友們簡述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成型工藝的限制。古代時期生產鈞瓷的成型環節不像建國以後,工匠們可以先造型,然後根據造型進行肢體分解,再用吸水性很強的石膏等材料做成模具,進行注漿成型。當時的工匠們必須、也只能用手拉坯或者印坯。手拉坯的主要工具是手轉石輪,或腳轉石輪。不但轉速低,而且轉動時間短,手拉時間和石輪轉動時間不成所需比例,而現在的手拉坯輪子都是電動的,並且速度可控。如此看來,大家可想而知,在當時要手拉坯做成一件成型坯子是多麼的不容易,即是手拉成型了,還有後面的環節不知道會不會出現其他問題。所以,器型高度很關鍵。

“鈞不過尺”除了說明歷史侷限性,也是古代技藝高度的一個標誌

古代手拉坯作坊

印坯的工具為陶模,陶模是先用泥巴做成所需要的模型裝窯燒製成陶,結實而又有吸水性。即便如此,當時的原材料也不易做成一尺高的器型來,否則,不但會變形,而且還容易燒炸裂。

其次是工具。當時除了手轉石輪和陶模工具以外,再沒有其它工具可以借用。就連煉泥也是用腳踩,用手揉,單單這個煉泥過程都需要很長時間,難度可想而知。根據這一切條件只有手拉小件器型最為合適。現在手拉坯所用的泥全部是用練泥機完成,泥的標準和密度很高;手拉時,只需掌控好泥團、手的提和擴的技巧、自由控制輪子轉速。可見,在古今無法相比的情況下,古代制瓷工匠們燒製出一件好的鈞瓷來,是何等不容易。

第三是燃料。比如,宋代時期燒製鈞瓷需要用柴火,還沒有用煤炭燒。燒製鈞瓷需要溫度達到1280度,並且還要用還原火焰燒製,柴火的發熱量很難達到窯內所需的高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窯內的溫差很大,一般是窯的上部溫度高,下部溫度低。往往成品率不能保證。要麼欠火燒不熟,要麼溫度過高而流釉。為了控制燒成和次品率,只有小件器型才有較高的燒成保證。

“鈞不過尺”除了說明歷史侷限性,也是古代技藝高度的一個標誌

現代手拉坯

第四,窯爐。古代燒製鈞瓷的窯爐都是乳狀窯,窯的大小和形狀根本不能裝大件器型,而且窯的容量也不大。不像現在的窯爐設計,可以裝燒1米,甚至2米高的鈞瓷器型。

綜上幾個因素,直接限制了古代燒製鈞瓷不能盈尺。再說了,古代燒製小件鈞瓷也是當時宮廷和民間需要,作為陳設品和生活使用品適可而止。

(如果喜歡,敬請關注。我們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