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需要先修心性再品紫砂

《鄭人買履》的故事可謂眾人皆知,那個買鞋時只信尺碼不信腳的鄭國人,讓國人笑了兩千多年。在紫砂行業從業多年後,我忽然發現這個故事每天都在紫砂市場上重演。買鞋護腳和選壺養心其實同理,可前來選壺的朋友們,不少人偏偏就把心這把尺子收起來。而改用職稱做尺子、用價格做尺子、用他人之言做尺子、用面子做尺子。由於用錯了尺子,使其不能盡享紫砂這塊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之美,實在可惜。細究用錯了尺子的原因,主要是心性不足所致。所以建議打算品壺的朋友,還是先修心性再品紫砂。

玩壺,需要先修心性再品紫砂

一修信心,相信自己天生就是鑑賞行家。

當前,關於紫砂壺審美研究的文章鋪天蓋地。有從道、儒互補的審美角度闡述紫砂的簡約美,有從西方美學理論出發解釋紫砂的“趣味美”,都值得一讀。我絕對不否認美學研究的重大意義,相反的要給予極大的尊重。但對於品味紫砂的朋友來說,大可不必因為缺少此類美學知識,而在小小的紫砂壺面前自卑。審美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美學則是研究人類這個能力和規律的。美學可以提高你的審美素質,但不會因為沒有專業的美學知識,你天生的審美能力就會消失殆盡。

玩壺,需要先修心性再品紫砂

五百多年前,紫砂壺的鼻祖供春就設計出聞名遐邇的“樹癭供春壺”了。而西方美學學科誕生至今,滿打滿算也不過270多年,它傳入中國更是近代的事情了。至於我們中國,有儒釋道文化以多種方式孕育出來的傳統審美意趣。這種幾千年獨特文化積澱形成的審美意趣你我都有,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穿的西裝通常是單一顏色的而不是花的,反映中國人素樸美的審美意識。我們吃飯的碗通常是圓形的而不是半圓形的,反映了中國人完整美的審美意識。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如果對這些美能發出由衷的讚賞,哪怕你不知道對應的美學知識的名詞,你也可以是紫砂文化鑑賞的行家。因為紫砂文化是最富有中國傳統審美意識的實用性藝術品,與其它藝術品相比,它的審美具有極強的大眾性。但由於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或坎坷太多,或受教育束縛,或受環境制約,我們對自己審美的天性不自信了。特別是對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充滿著莫名的神秘感,這讓我們的自信變得麻木。所以我們在品味紫砂之前,應該先找回這個自信,讓自己的心態迴歸到從容淡定的狀態。藝術真的不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凡是把藝術當作高深莫測的學問來做的,大都會背離了藝術的初衷,紫砂藝術尤其如此。

二修童心,率真會還你一雙審美的慧眼。

安徒生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裝》裡有個可愛的小男孩,當眾人狂呼皇帝的衣服精美絕倫時,他語道破真相:“其實他什麼也沒穿啊”!孩子這雙識別真相的“慧眼”,就來自兒童率真的性情,西方的藝術家特別強調童心是藝術的靈魂。席勒曾把童心為藝術創作追尋的審美理想,他在《美育書簡》中說:“在趣味的領域內,即使是最偉大的天才也必須放棄他那至高無上的威嚴,親切的俯就兒童的童心”。他認為只有用自然率真的童心,去替代至高無上的理性,才能給藝術注入生命。中國人對藝術品的審美同樣注重童心,紫砂歷史上的鉅子陳曼生說:“凡詩文字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其實紫砂藝術同樣如此,一切天趣之物是隻有具備童心的人才能體會到的。很多人選購紫砂壺,常常舉棋不定,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喜歡什麼樣的壺。常聽成人炫耀:“我家裡有顧景舟的茶壺”,而兒童卻說:“我家有一把茶壺可好玩了”,相信顧大師在世,也會視這兒童為知己吧。

玩壺,需要先修心性再品紫砂

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有顆寶貴的童心,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在追逐金錢、權勢、名譽等道路上越走越遠。虛榮和浮躁把我們的童心掩蓋起來了,我們的童心被自我抑制了,被自我抑制了的童心有待於自我解放。如何解放?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這裡的“澄懷”,也是指排除一切雜念和功名利祿之考慮,使自己的心達到一種純潔無瑕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童心的狀態。人心好比一個筐子,裡面裝滿了名利,哪裡還有盛裝美的空間?所以在品味紫砂之前,要把這些東西拿出來,才能把真正的美放進去。古人這點做得比今人好,“供春壺”雖然出自傳說中的書童之手,其壺卻被當時及後來的讀書人奉為至寶。時大彬一介布衣,其壺竟可與黃金爭價。明清兩代紫砂壺名家輩出,然無一人有官方授予的大師、高工之類的榮譽稱號,全憑“天趣”說話。試問,今日的買家還會給後生俊才這樣公平的待遇嗎?

玩壺,需要先修心性再品紫砂

三修本心,真誠待己方可覓得壺中知音。

何為本心?就是在排除世俗干擾之後只屬於你的真實心境。在這個商業化快節奏的社會里,太多的人迷失了本心。比如賺錢本是為了能生活得更有品位,更受人尊重。可有人獲取了巨大的財富之後,品位反而更低了,更不受人尊重了,這就是失其本心。

很多選壺的朋友,本來都以選到心儀之壺為目的。可是當一把把美不勝收的壺出現在面前時,又患得患失、左右打聽,正所謂眼睛看壺心中焦慮。這不是失其本心嗎?人類在審美上有共性、有民族特性、還有個體的差異性。而個體差異性是由個人的氣質、性格、興趣、特定的心境和個體心理需求等因素影響形成的。所以在任何藝術品的欣賞中,都一定會表現出個人的偏愛。這種個體的審美偏愛,又無不深深地打上自己個性特徵的烙印。這個烙印就在你的本心上,你必須真誠地對待你的本心,才能在漫漫壺海中找到你真正的知己。畢竟只具備共性美而不符合你個性審美要求的作品,能給你帶來的愉悅是有限的。如同一位美女,人人都覺得她漂亮,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愛上她;而你要娶的心愛之人,也不一定是人人都愛的。

因此品味紫砂壺自古就有“壺緣”之說,那麼我們每個人再對照下自己,我們都是用什麼樣的心境來選壺和玩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