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相信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東西明明幾年都用不到一次,卻依然捨不得扔掉;有些人明明已經很久沒有聯絡,卻仍然留在手機通訊錄裡,直到某天無意中撥過去時卻發現“此號碼已經不存在”;家裡幾年都沒有親戚來一趟留宿,卻常年為此備著床單被套等日常用品;這些大抵都是因為沒有對物品實施“斷舍離”。

“斷舍離”的概念曾經一度風靡世界,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她透過教人如何處理家中的雜物開始,總結出一套致力於將身邊所有 “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 “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改變居住環境,改善生活面貌,並最終達到改變自我的,從物質到精神的“斷舍離”機制。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斷舍離

檢視

01

“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氾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斷舍離”其實開始實踐於“扔垃圾”,但是也並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斷舍離並不是簡單的收納術,它是一個讓人認識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踐行者必須要弄清楚“物我”的關係。作者看來,所有的物品都是帶有能量和記憶的,你使用什麼樣的物品會決定你生活的層次是什麼?在作者看來,你使用廉價的物品,在潛意識裡畏懼高價和高品質的物品,其實是一種自我貶低的意識。

家庭的物品和物理空間代表著一個家庭的運勢,灰塵和堆積的物品會帶來停滯運和腐朽運。“破爛兒”一般分為沒在用的東西、在用的東西和充滿回憶的東西,沒有的東西捨不得扔掉,在用的東西將就著用,充滿回憶的東西釋放著一些束縛的、負面的能量。“滿屋子全是破爛兒,而且丟得亂七八糟的這種狀態,是無視、否定與混亂這好幾重的消極能量交織在一起,所以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進入無法自拔的狀態,會覺得喘不上氣”。

02

作者山下英子總結出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一是逃避現實型,這種型別的人一整天生活在忙碌中,幾乎沒有時間呆在家裡,沒有辦法整理和收拾,但作者同時指出,其實這種人是本身對家庭有所不滿,不願意呆在家裡,於是找各種各樣的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越忙碌越沒有時間收拾越不想呆在家裡,越不想呆在家裡越忙碌越沒有時間收拾,逐漸地陷入了惡性迴圈之中。

二是執著過去型,這種型別的人總是喜歡珍藏代表過去時光的大量物品,如相簿、信件、紀念品等舊物,總是懷念過去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本來珍惜過往的物品和時光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有些人是已經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有的女人與丈夫離婚了,卻怎麼也走不出來,囤積著過往的大量物品,作者認為,越是捨不得扔掉這些物品,越難以走出過往的時光,這隻會讓自己沉溺在過去的死海里。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三是擔憂未來型,這種型別的人,總是為未來沒有某個物品而擔心不已,為了這個擔心和焦慮,他們喜歡囤積大量的日常用品如紙巾、保鮮膜、面巾紙等可以輕而易舉能買到的一些用品。這種人說得好聽點的是有未雨綢繆的思維,但是這種未雨綢繆卻總是派不上用場,因為這些日常用品幾乎是隨手可以買到。他們總為沒有某個東西而發愁,總是不停地為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未來事件儲備物資。

03

斷舍離是處理自己與物品關係的一套法則,更是一套人生的價值觀念,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清空雜念。正如本書封面推薦的那樣,透過斷舍離,你將重新認識身邊的物品,理清物品與自己的關係;透過斷舍離,你將重新認識你自己,找回對自己的瞭解和信任;透過斷舍離,你將重新認識這世界,獲得整個宇宙的支援和能量。

踐行“斷舍離”的理念,從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認清自己與物品的關係,認識自己,放棄對物品的執念,從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徹底實現從物質的斷舍離到精神斷舍離的轉變。

空間上的“斷舍離”

空間的“斷舍離”講白了,就是從整理房子的空間開始,這也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收拾整理,但作者認為,“斷舍離”並不是簡單的收拾整理,而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如何實現不收拾的收拾法,這就要把握好“斷”和“舍”這兩個關口。

首先,從“斷”開始,“斷”就是斷絕想買回家但用不著的東西,根本上從控制對“無用東西”的購買慾開始。作者認為,我們很容易陷入一些購買的陷阱,如打折商品,看到打折商品就覺得佔了便宜,不管對自己是否有用,結果可能根本用不上。比如,每年的電商購物節,都是購物的旺季,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買回來的東西是否“有用”?

其次,從“舍”開始,“舍”就是捨棄掉一些對自己無用的“破爛兒”,捨得割捨一些無用的東西,對一些人而言,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總是感覺,這些物品總有一天會排上用場的。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如何判斷物品是否有用?是否值得保留?

在作者山下英子看來,對物品“斷舍離”的方法必須是從關係軸和時間軸兩個維度去看待物品,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個物品對自己是否有用?這個物品對當下的自己是否有用?從這兩個關係軸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裡”。所以,或者物品幾年後還能派上用場,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時間上的“斷舍離”

或者工作中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事情千頭萬緒理不清,一件件的事情佔據著日程的安排,看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不知該怎麼做?或者正當我們準備專注於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突然彈出的一個微信聊天框,又或者是一個突然響起的電話等等,就足以把剛才的所有注意力消失殆盡。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在任何的事情上都要爭取優秀,成績要優秀、品德要優秀、體育要優秀,在各種興趣班和培訓班中尋找自我優勢,工作後要升職加薪、要運動健身、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們不斷地讓自己的人生做著“加法”,卻不明白,所有領域和所有事情都去涉獵的話,往往是很難將事情做到極致的。

時間上的“斷舍離”,正是要為人生做減法的規劃,認識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從而為目標而專注,而努力,往往才能將事情做到極致。

時間上的“斷舍離”本質上是專注於做某件事情,將做這件事情的干擾項一一去除,將雜念一一去除,專注於目標。心理學上有一個“一萬小時的定律”,只要你專注於某個領域或某項技能,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關係上的“斷舍離”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類也不是一座孤島,這注定了人在社會中必然與他人發生聯絡。你是對所有的人與事都付出自己的百分百精力,還是對自己認為重要的、必要的人才付出百分百的精力,這決定你人生的不同活法。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有些人對“豬朋狗友”的請求來之不拒,將精力花費在維繫無效的朋友關係上;有些人對不再愛自己的戀人“死纏爛打”,將精力花費在維繫無效的感情關係上;有些人對工作中的飯局邀請“飢不擇食”,將精力花費在維繫無效的工作關係上,這些都是無效社交的表現。無效社交耗費了你的時間和精力,讓你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關係上的“斷舍離”就是斷舍離你的無效社交,遠離爛人爛事,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和人生。

精神上的“斷舍離”

山下英子說:實際上,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精神層面上那些不適宜的過剩觀念才是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東西,這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丟東西只是初級階段,清掃內心才是高階的“斷舍離”。說到底,“斷舍離”是一種人生的哲學,透過對物品“斷舍離”的行為模式,最終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和精神上的“斷舍離”。正如為本書作序的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在序中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有人說,窗明几淨,但不失舒適,這是一個最好的生活環境;而內心自在而不失喜樂,這是一個美好的內在空間。

新的一年,不妨從斷舍離開始,學會放下,適當對生活做減法,清理自己的物品和內心,騰出空間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往期內容:

男司機遭女乘客強吻並多付15元精神損失費:這位女乘客是有病嗎?

教師舉報同事偷竊面臨失業:有調查才有發言權

對婚姻不再“隱忍”,只為追求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