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漫步走進太原龍潭公園,迎面而來的是一個碩大的銅鼎巍然屹立,在其正南方立有碑,上面刻有銘文曰:

稽古神禹,鑄鼎安民。自時厥後,鼎彝是尊。趙民輔晉,霸業斯昌。裔孫筒子,城此晉陽。沉沉遺鼎,可紀可因。襲形取義,革故鼎新。

這是太原紀念建城2500年時,九十高齡的國學大師姚奠中撰寫的《

大鼎銘

》48個字道盡鑄鼎起因和寓意。春秋大鼎原型來自1988年發掘的趙卿大墓,大墓出土的附耳牛頭紋蹄足鼎,曾經震驚考古界。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1988年5月,山西省文保部門組成的考古發掘隊在太原金勝村發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以春秋時期的晉國趙卿大墓規模最大,它也是迄今為止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階貴族墓葬,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省考古最重大的發現。獲得各類隨葬品3134件,其中青銅器2100多件,包括青銅禮器148件。最大的一件青銅鼎,即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高1米,口徑1。04米,重達220千克,是國內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出土樂器音質音色完好如初。車馬坑儲存完好,兵車呈雙列排列,國內罕見。

禮器是趙卿大墓中的核心,以鼎為代表,鑊鼎、升鼎和羞鼎三類齊備。鼎用於煮牲,依形制大小分為牛鑊、羊和鑊。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應屬牛鑊,形體碩大,造型古樸渾厚,給人以莊嚴肅穆之美感。墓葬展現了主人奢華的生活場景,充滿了晉文化雄渾豪邁的文化氣息。

墓中一組形似編鐘的樂器,可奏出由高到低38個音節,達到了七聲音階的先進水平,比湖北戰國曾侯乙編鐘早一百多年。盛酒器中最為精美的是鳥尊雕刻精美,動感強烈。出土的青銅虎灶設計有煙道,堪稱世界煙囪之祖。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趙卿大墓位於太原晉陽古城以西,屬於春秋趙氏勢力範圍。它的發現,為研究晉國及三家分晉歷史提供了可靠證據。出土的青銅器約佔出土遺物總數的40。9%,器形和紋樣屬於典型的晉國青銅器,與侯馬晉國鑄銅遺址內的陶範如出一轍。考古學家認為,趙卿大墓中的絕大多數青銅器由侯馬官營鑄銅作坊所造,之後運至晉陽入葬。

中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間晚於西方,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開始了青銅時代,並持續了一千五百多年,從夏朝到戰國後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代替。雖然起步晚,但是中國青銅冶煉水平很快超過了西方。從重8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湖北隨州編鐘群,到晉國趙卿大墓內讓人眼花繚亂的青銅器物可知,當時中國已經熟練掌握了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術在冶鑄工藝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中國青銅文化以倫理政治為核心,是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器物文化,《

左傳

》總結為“

國之人事,在祀與戎

”。當時國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征戰,而祭祀和征戰都與青銅器結下了不解之緣。旅美考古學家張光直的判斷是:“

青銅即權力

。”表達的是對趙卿墓出土的銅鳥尊神以及祖先的敬畏之情。

銅是一種穩定的有色金屬,熔點很低,是最早被人類發現和利用的金屬。《

漢書

》記載:“

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畏風雨暴露改其形

。”銅的英文書寫是

Copper

,從拉丁文演變而來,是西方一個盛產銅的小島的名字。西方的青銅以含鎳和砷為特點,已知最早的人為加工的銅器出自伊朗葉海亞地區,時間約在公元前3800年。我國已知最早的青銅器物則是甘肅東鄉林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

青銅器的發現首先是在兩河流域一帶的安那托里亞,人們已經懂得利用青銅,冶煉銅有近八千年的歷史。在埃及,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進入青銅時代,歐洲和南美洲略晚,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大約公元前3000年也進入了青銅時代,但是很快衰落了。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青銅器冶煉技術發展從簡單到複雜,逐漸出現了:組合法內範和外範多塊組合範造型法;

分鑄法

——先將器物上各個附件分別鑄出,在鑄主體時,再將各附件與主體合為一體;

焊鑄法

——在主體上鑄出若干個凹槽,並在附件上挖出相應的凹坑卯,將熔好的金屬焊接劑注入坑卯內,與凸榫相套合成一體;

失蠟法

——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至蠟模全部熔化流失,再往模型內澆灌熔液,以便鑄成器物。

中國青銅器技術自成一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從加工方面講

,在歐洲或者其他文明裡,青銅加工方法是鍛造,或者鍛造與鑄造並行中國則主要是鑄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國家,比西方鍛造法更為複雜利用鑄造法加工的青銅器,器形更加豐富,饕餮紋等精美花紋躍然其上;

從材質方面講

,中國的青銅合金裡,錫的含量要比歐洲高,特別是普遍使用鉛,鉛在歐洲的青銅器裡並不普遍;

從裝飾方面講

,西方有鍛造傳統,裝飾方法是敲打和雕刻出來的,大量使用金和銀,而中國青銅器也用金和銀進行裝飾,但金和銀的出現晚於西方。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從器物用途看,同是青銅時代,西方以青銅工具、青銅兵器出現為標誌,春秋墓出土的銅鳥尊匏壺志,中國則以青銅禮器的出現為標誌,所以青銅禮器是中國青銅手工業的核心。

鑄銅工藝生產流程複雜,山西侯馬牛村鑄銅遺發現證明,當時的鑄銅業已經有了明確分工,如有人專門負責製作陶範,有人負責澆鑄,有人負責打磨,嚴密的分工背後是複雜的社會管理。晉西南的中條山有冶煉純銅遺址,自古就是銅礦主產地。當時,礦產資源被嚴格控制,擅自採掘將受到嚴厲處罰。中原地區,人們進山開礦,把煉好的銅運到城裡,在專門的鑄銅作坊進行青銅器鑄造。

鍊銅工序繁複,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冶煉0。5公斤銅,至少需要40公斤木炭,煉錫則更為複雜。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進行精確分工和具有專業特長的技術工匠,單靠普通家庭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當時的青銅冶煉基本由官府經營,製作工匠和奴隸隸屬於官府。專業工匠世襲制,同一個家族鑄造的青銅器都是同一種風格。絕大多數鑄銅作坊建在城內有的就建在王室後院裡,冶金工匠生活優越,屬於社會中的精英階層。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鍊銅業牽動著國家的禮制。周天子可以用九個青銅鼎,與它相配有八個,叫“

九鼎八簋

”,諸侯和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只能用三鼎或一鼎,不能越級使用。祭祀的時候,每個鼎和每個該裝什麼東西,都有明確規定,不能隨意搭配。

在銅冶煉的合金配比上,由開始的銅錫二元合金發展到銅錫鉛三元合金。在戰國時就有了著名的合金理論“

六齊

”。《

考工記

》中所記載:“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經驗性科學總結,表明當時中國已認識到合金成分與青銅的效能、用途之間的關係,並已定量地控制了銅錫的配比,以得到效能各異、適於不同用途的青銅合金。而且還說明當時的工匠已掌握了根據火焰的顏色來判定青銅是否冶煉至精純程度的知識這是後世化學中火焰鑑別法的濫觴,成語“

爐火純青

”,用以比喻功夫達到純熟完美境界,由此引申而來。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沉沉遺鼎,可紀可因

。”今天的春秋大鼎旁遊人如織,少年們玩樂飛奔而過,歌者翻過一頁簡譜輕輕吟唱。清晨的陽光,撒在龍潭湖漣漪裡,打在人們的笑臉上,光影從春秋大鼎的外壁上慢慢移動,升高,不再回頭,望著如山的春秋大鼎,我們不由感嘆:這才是真正的革故鼎新,江山永固!

參考資料:《

中國冶金史

》、《

晉陽考古發現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