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暖玉樓香春

中國古代的香道用具可謂品種繁多,材質也是多種多樣,金銀、銅、瓷、玉、木、骨等等,幾乎所有文玩的東西都有老物件存世,形制也是多種多樣,不乏精品,璀璨迷人。而在所有的香道用具中,香爐無疑是香道用具的核心,也是香道用具存世最多的物件,而在眾多香爐中,博山爐應是最具魅力的代表之一。

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實際上確有此地,蓬萊以西的山東魯中,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

博山爐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爐因此而得名,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

古人焚香菸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

博山爐有陶製、瓷制、銅製等幾種,而銅製因其美觀耐用、氣勢恢宏而成為主要制式之一,在銅製的基礎上又有錯金、鎏金等工藝,使其更具藝術性。

在形制上,基本為四種結構,底座、爐柱、爐身、爐蓋。

根據《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博山爐主要燃燒的是樹脂類香料,比如從南海進貢的龍腦、蘇合等香料,五代羅隱的絕句《香》,有「瀋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的詩句,因此可以大膽地說,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已經開始用博山爐燻點沉香了。

兩漢博山爐頗有存世精品,可以想象當時博山爐製作盛極一時,從這個方面也可見香學文化在兩漢時期已經初步成型。

此時期之前,主要薰香原材為禾本科的茅香,時稱燻草或蕙草,早期大多以祭祀和日常生活當中使用,《詩經》和屈原的詩歌中就已寫到了香草:屈原《離騷》:“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此中的“樹蕙”經多學者考證應為燻草或蕙草。

隨著人們對香識的不斷提升,先秦時期已經初步形成了“薰香養性”的觀念,西漢時期國力日漸強盛,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逐步穩定與繁榮,對外貿易逐步開拓,西漢中葉南海乃至遠西的龍腦、蘇合等樹脂類香料傳入中土,邊陲及域外的沉香、青木香、雞舌香等香料大量進入中土,香材不斷豐富,皇宮用香開始逐步成為禮制,這是香學文化成型的一個重要標誌,《通典職官》記載:“尚書郎口含雞舌香,以其奏事答對,欲使氣息芬芳也。”

博山爐暖玉樓香春

至此香學文化開始進入到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