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與模式思維

作者:韓居峰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住了路,他下決心要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河曲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可能。愚公回答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可不會再增高了,鑿去一點就少一點,終有一天要鑿平的。”《列子·湯問》,這個故事其實說了三個個概念:一個是人的精神是否能戰勝自然力量,第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諧相處還是相互對立,第三,就是人做事情的方法與模式是否可以不同。

愚公移山與模式思維

前兩個概念我們不去討論,我們從第三個概念討論,就是北山愚公與河曲智叟到底哪個正確?這裡“北山愚公”與“河曲智叟”分別代表了“山與水”,“愚公”代表了執著與信仰,它是堅守與固執的精神;“河曲”代表了創新的智慧,它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中國人會把“山與水”與人的兩種精神狀態進行比對。到底山水之間孰是孰非?

其實這個問題孔子已經有論述。《論語》·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孔子多麼精闢的論述!他把“智者”形容為“動”,“仁者”形容為“靜”,動靜之間互融。

愚公移山與模式思維

智者要像“水”一樣,懂得融合與協作,同時智者又像水一樣,以軟克硬,所謂“滴水穿石”;智者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沒有固定的“章法”,處於“無”的境界。水的流動,在涓涓與柔軟之間有很強的能量!智者永遠在往前流動,智者永遠從高處給低處能量!

愚公移山與模式思維

北山愚公做為“仁者”,他的堅守與執著也獨具一格,他的精神現在想起來有些“笨”,他完全可以像“水”一樣,繞過山體,馬上會有另一番風景。但是仁者的堅守,守住了一個家族與血緣的根,他是一種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仁者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

現代設計思維,需要不斷的模式創新,但是需要“河曲”與“北山”兩個設計師的結合,而不是爭論,是合作共贏。設計師在創新的動態工作中,不忘過去文化的根。不忘思考繼承與發展的問題。

韓居峰:

北京僑信裝飾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董事長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設計委員會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