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老街,這兒商鋪林立、百業雜陳

“上海老街”以獨特的申城傳統文化為背景、以明清建築風格作基調,彙集了具有不同民族風格和豐富民俗內涵的百餘商家,淋漓盡致地重現了上海老城廂商旅的市井百態,人們讚美它:好一幅“清明上河新圖”!

老城廂裡的方浜和方浜中路方浜,黃浦江的一條普通支流,貫穿上海老城廂東西的一條水道,當年豫園修建荷花池就是由方浜將活水引入舊時的上海,是典型的江南富庶水鄉村落。民風淳樸的上人世代以經營農桑、紡織、捕魚為生,而後也隨時勢變事日益興隆的各類貿易。老城廂是上海的根、上海的源,大上海的發祥地。

去上海老街,這兒商鋪林立、百業雜陳

隨著城區的發展,方浜也被填沒,成為老城廂東西向的千道—寶帶路(即今方浜中路)。方浜中路曲曲彎彎、狹狹窄窄,是方浜水流走向留下的痕跡。它毗鄰豫園、城隍廟曾以“廟前大街”、“城中大街”為名,是連線十六鋪碼頭、小東門和城隍廟、豫園的走廊。百餘年間,周邊彙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鐵莊、酒肆、銀樓、金店、戲樓、茶館、客錢以及各種商行,許多馳名滬上的百年老字號便源出於此。這兒商鋪林立、百業雜陳、人煙稠密,商業、手工業,餐飲業與娛樂業發展極其興旺,形成了“一城煙火半東南”的繁華局面。購物的、逛街的、觀光遊覽的、為生計雍的,在方浜中路上川流不息、喧鬧不停。每遇逢年過男婚女嫁、老人祝壽、小孩出生、架樑建房、人來客往喜慶雜事,城鄉居民總要到這兒來選購物品。

去上海老街,這兒商鋪林立、百業雜陳

方浜中路北面的校場,以廟會而興市,由廟市演化成繁榮的商業區,經營種類有箋扇、絲燈、錫器、玉器、書畫、香燭等工藝品。後來出現了一條“年畫街”,其經營的“小校場年畫”也由此揚名天下。方浜的西北端有一座露香園,明代露香園裡顧家女子們繼承宋繡擘絲、配色和針法等優秀技藝,創造了風格別緻、富有質感、氣韻清秀的刺繡藝術珍品—顧繡,將中國傳統刺繡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時有“娘子鳴機丁氏布,美人刺繡顧家工,不脛而走關中”的歌謠流傳。露香園顧繡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也是方浜兩岸突出的手工藝成就。

去上海老街,這兒商鋪林立、百業雜陳

更典型的海派民俗文化現象當數茶館業。茶館是折射社會文化的視窗,最能反映複雜的社會層次結構,集聚社會眾生相。明清時期上海既是商賈雲集之地,又是文人墨客雅集之所,加上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方浜兩岸的茶館休閒兼有文學鑑賞、文化娛樂、社會交際等諸多功能,便成了人們理想的聚集之地。開埠之後,新型的海派茶館也應運而生,解渴、休閒又滿足當時社會交往的需要,湖心亭茶館、春風得意樓茶館玉壺春茶館等便是典型代表。這些茶館屋堂寬敞,設有幾十乃至數百個座位,還兼有書場,可品嚐到各種特色小食,所以終日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一些製作精良、美味可口的小點流傳至今,也因此成為近悅遠來的豫園商城這座“小吃王國”美譽的由來。